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赶了麻雀斗田鼠 彻夜守护秧苗田

2021-10-25 15:51:13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清明,淮河南岸的豫南农人祭扫结束,就着手郑重其事筹划种稻子。清明敲响种稻子的第一声锣鼓。这锣鼓是父亲敲响的。他是生产队长,拿喇叭站在队屋前喊几个人壮劳力聚过来,大家都知道种稻的序幕拉开了。几个汉子把种子从囤里篓里搲出来,用干净的竹筐担到水塘里淘。人脱去鞋袜,新春第一次下到齐膝深的水里,双手攥紧筐系两边,舞蹈般小幅度地左右摇晃,种子在筐里翻身打转起舞,混迹其间的秕子沉不住气漂了起来,虫尸无奈地漂了起来,稻芒失重漂了起来……人们晃动稻筐,那些杂物秕稻全被有预谋地撇到了筐外水面上,顺着清波向外漾去,早早虎视眈眈的几只鸭子伸长脖子,大扁嘴嘟嘟嘟嘟机灵地抢去了那些余物。稻筐向上一提,里面剩下沉实、饱满、干净的种子,粒粒像子弹,金子一样黄。从泡稻种开始,经过芽稻芽,整苗床,到稻芽撒入苗床长成秧苗,大约半个月时间。

稻芽下田,脱离了囤子、篓子和水缸的守护,一下子变得幼弱无助,众多敌人蠢蠢欲动。比如鸟雀、田鼠、贪嘴的牲口……这很残酷,看稻芽,成了稻芽落田后的一个专门活儿,老人、孩子都集中起来轮番值守。

田边插上很多稻草人值班,戴上斗笠,彩袖飘飘。两面大锣挂上树枝,当当当敲起,震得空气发麻。孩子们大声叫嚷,像炒豆子。各方齐心协力,准备停当,一起亮相吓唬可能的入侵之敌。

天刚灰亮,麻雀从四面八方灰絮般铺天盖地涌来,被锣声惊飞,如此起起落落三五遍,麻雀才死了心,渐渐散去。

田鼠惯于夜间偷袭。于是,夜间的田埂上燃起四五堆篝火,老人们围着火堆大声说笑,两三只大个头猫咪哼哼唧唧争吃火堆里烧得喷香的鱼虾,吓得田鼠们龟缩在洞里饥肠辘辘,度日如年。老人们瞌睡少,被派出来鏖战田鼠,一直把田鼠熬投降,逃走了事。

熬夜的老人们并没有什么补贴,他们会在父亲面前夸大田鼠祸害程度,然后顺便取走队里的一斤盐水瓶装的散酒,三五人抿着小酒,一点一点把夜熬走。父亲会在二更天里亮着雪白的手电筒来查看一番,掏出低劣的九分钱一盒的“经济牌”纸烟每人递一根作为慰劳,吩咐两句。

这样的防御大战大约要持续五六天,等稻芽齐楚楚变绿,田里打上浅浅一层白水,田鼠、麻雀都只能眼巴巴地望水心死。

从此刻开始,稻芽田变成了秧苗田。一田绿丝绒一样的秧苗令人心醉。小羊会欢蹦着,不顾母羊的声声忠告,跳进田里尝鲜;没有上绳的牛犊、驴驹、马驹、骡驹梗着脖颈,执意尥蹶子,要跳进田里吃青。吃一口不要紧,赶它,它会在田里乱踏,每个蹄印都踩坏两升稻的秧苗,数数,心疼死人。为防它们“害人”,早已设置层层壁垒,甚至干脆把路挖断一段时间,阻止各路敌人。农人们如临大敌,为了保护秧苗,是下足了功夫。

保护春秧芽还要应对一道老天爷布置的天大难题。这道难题从天上来,本是好好的晴天,突然间北风骤起,刚露芽的树叶,四野青青的麦苗,顿时起了寒意。农人知道,夜晚要打春霜了。每年秋天的早霜和次年早春的晚霜,都是对庄稼人的巨大考验。

父亲照例会喊来那些老人们,从下午开始,就用簸篓一趟一趟往秧芽田边上抬麦糠或稻壳,在广阔的秧母地四周密密布上里外两层,腾腾烟雾弥漫成大幕,将寒气、霜粒隔在外面,让秧苗避开寒潮侵袭,暖暖过夜。

每遇晚霜,孩子们也很忙,跟着大人堆麦糠,抱稻壳,一趟趟乐此不疲。

那样的夜晚总显得热闹,很多老人彻夜不睡,带上被子,带上草捆,团团围在火堆旁,夜晚好照料那些火堆子。我们跟在后面跑,虽遭到大人的一次次呵斥,还是不回头。我们帮助老人往火堆上不停地添料,看到起了火苗,还要给它压下去。狗狗兴奋异常,跑得比人欢实。

与守夜的柴草配套搬到田间的还有水烟袋、红芋、大铜水壶、马灯等物件。大铜水壶灌满砖井水,煨在火堆旁边噗噗地喷热气,滚沸的度数整夜没有减弱。壶里搁有粗茶梗、淡竹叶、车前草,茶汁酽酽如酒,倒进碗里趁热喝一口,比水烟更提神。红芋塞进暗红的火堆里煨着,并不急于让它熟透。下半夜,我们吸溜吸溜地将一个烫红芋小心送下肚,很快就被瞌睡虫咬得昏天黑地,依着老人沉沉睡去。老人们把油腻的被子拉到孩子们身上盖好,推推稻草围紧,放心地交给比被子更厚的黑夜。

一盏马灯照出簸篓大的黄浊光圈,人围坐在光圈里面,光圈亮在雾幔里面,夜变得一层比一层厚,仿佛蚕茧的硬壳,要闪电的刀子才能刺开。走出马灯光圈,四望如墨,东西南北邻村的边上,这里那里都荡漾着一块一块明明灭灭昏黄的圆圈,把夜雾烧成一个一个巨大的窟窿。村庄为了对付霜冻,都相约好了,一起举事,睁大迷蒙的眼睛。老人们不睡,他们对火“宵夜”,扒出冷灰里的前朝旧事儿咂摸着。

夜终于被老人们一寸一寸熬亮,寒冷霜冻都无声无息地撤退到了村庄的远处去。老人孩子为争夺秧苗跟霜冻打了一夜仗,胜了。明亮的晨光里,秧苗一夜好梦,毫发未损。秧母地埂上的一堆黑色灰烬显得格外孤独。阳光下,所有的亮光和火气都显得微不足道,似乎没有谁记得那些奋战了一夜却只留下灰堆的老人们,只有得到恩遇的秧苗清晰记得那些影影绰绰的佝偻背影。孩子们偶尔还回去拨弄一下灰堆,里面可能还藏有昨晚遗漏的烧红芋。 (熊西平)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李媛
下一篇: 外婆大厨房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