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滔滔江水老寨墙 乡音乡情永难忘

2021-07-27 16:44:34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作为家乡的古老标志,老寨墙一直残存于我的记忆。

伴随移民迁徙的脚步,故乡的丹江、滔河,很快就将加入北去京津的济水长龙。故乡的亲人也将离开祖居的故土,到遥远的地方安家。那么,数百年间惯看丹江滔河水涨水落的老寨墙,就要沉入水底,成为后人难以读懂的密码。

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视线里,高拔威严的老寨墙,是耸立在丹江滔水怀抱的一座城堡。那“土围子”式的土寨和土寨下数十丈宽的护寨壕,呵护了古镇的千年宁静。

族人告诉我,老寨墙内有我们长眠地下的先祖。而在人们眼里,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上、下寨2000多父老乡亲,亦是寨子的真正“土著”。地处上寨境内的区政府,乃旧中国留下的地方衙门,门楣虽不高大,门前青石门墩圆鼓上的吉禽瑞兽,粉饰太平。一对勇猛石狮,威风凛凛,净吓唬人;隔街空地的大戏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三官庙香火旺盛,香烟袅袅;名闻一方的张家祠堂,深宅幽幽,古木森森。尤其是见证土寨风云变幻的下寨大广场,几人搂不住的女贞古树,枝繁叶茂,挺拔入云,同老寨墙一样,富有灵性。

然而,多灾多难似乎成古镇的宿命。好像应了“滔河街是水做的”谶语,民国24年一场洪水铺天盖地,大水漫过土寨,人或为鱼鳖。洪水过后,滔河古镇在泥淖中又站立起来。事隔40年,又一场洪水,人们便迁出了土寨,连同寨内外三四个村庄和机关学校,全都在附近岗丘上重新安家,老寨墙便慢慢倒掉了。

走近面目全非的滔河古渡,船只、断桥已消失在流淌的时光里,而那段残存的老寨墙,却仍坚强地巍然伫立着,就像沙漠中远途跋涉的骆驼,宁死也不肯倒下高大的身躯。

在我的印象中,老寨墙内那条东西走向的砂石街,凝聚着方圆几十里的繁华。古镇之所以用滔河冠名,就是因为来自寨墙西北的滔河之水。滔河在这里汇入丹江后,两水便托起人脉地脉的风水绿洲。东西走向的街道,在蜿蜒三几里后,便走出东门,通过舟渡向东延伸,形成叫“河东”的另一段街道,两街隔水相望。南寨门张家祠堂前,一条横向土街,把寨子一分为二,西曰上寨,东称下寨。上下寨共同续写了滔河古镇的当年。

居住土寨内的是庄稼人。他们常年在寨墙外肥沃的土地上耕作收获,一年又一年。平时,空旷的街道,人并不多,但到了节庆集会,人就多了。尤其是一年一度农历三月二十四物交大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簇拥在狭窄的街道上。鼎沸的集市,人头攒动,喧闹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唱戏的,玩猴的,玩把戏的,爬老杆的,嘴里喷火、肚子上压石磙的,招引的是阵阵喝彩。就连那些卖肥皂胰子和狗皮膏药的,也让围观者眼界大开。街边支着磨盘似的大锅,木柴腾腾燃烧,炸油条、烙石籽馍和叫卖长春凉面的,让那些天天灌一肚子红薯汤的乡下孩子眼馋。

大人则不同,他们上集市,大都去农贸市场。头戴草帽,裸露胸膛,眯起庄稼人独有的慧眼,在用木栅围成的场院里,这里瞧瞧,那里摸摸,精心挑选着将要收割麦子用的杈把、扫帚、簸箕和牛笼嘴。麦稍黄,备打场。麦收打场,是农人一年之中的收获圣典。因此,必须在麦子成熟前,做好一切准备……

文化是一方古镇的魂。楚文化、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珠联璧合,奠定了滔河古镇的文化根脉。地域文化所表现的执着,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的守望和传承。建国初,细长的砂石街,每天都排成长龙:扭秧歌,打花棍,踩高跷,烧火龙,狮子旱船锣鼓曲,烟花竹马表演唱,走街入村,载歌载舞,释放的是乡亲们翻身解放的无比喜悦。

逢年过节,大多是村剧团上场。寨里寨外三四个村,几乎都有自己的村剧团。他们之间相互攀比,看谁观众多。上寨的土台子,自然归上寨剧团演出。主打剧目:《三世仇》《红灯记》。李黑蛋的大弦拉的好,名气大。爱好琴弦的年轻人在看戏享受弦音之美时,更要品味模仿拉弦子的技巧。下寨古女贞树下也搭了台子。主打戏是《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金明文的插科打诨,喜欢加杂地方土语,常常惹得台下哄堂大笑。西寨门外的余营,则在村子中间搭台演出。主打戏:《白毛女》《沙家浜》《槐树庄》。台柱子刘华英据说原在正规剧团干过,她饰演的角色吐字清晰,唱腔委婉,叫响一方。无论哪个村演戏,那个村就会成为寨子内外的中心,通向这个村的路段,便会拥挤起来。成群结队的人们,携老带幼,络绎不绝。

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来自商丘的越调剧团,在下寨大女贞树下演《李天保吊孝》《诸葛亮吊孝》等,几十里外的山里人,也带着干粮,一睹为快。那时的女贞树下人山人海,空前闹腾。听说那次演出,是因为豫东一带遭了水灾,颗粒未收。同样艰难的故乡人,将收割红薯后从地沟扫下的干薯叶,打包送往灾区,所以人家前来答谢演出。家乡人纯朴善良,大义助人成了土寨的传统美德。世界上的事就那么凑巧。50年后,因为南水北调丹江库区搬迁,故乡人就要迁往豫东的漯河,真是机缘巧合啊!

在历史的河流中,下寨大广场的女贞古树,就同老寨墙一样,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春寒秋霜,风风雨雨,目睹了“你方唱罢我登台”的人生大戏。

生活在那个荒唐岁月的人,并不都甘心沉没在那种打打斗斗的喧嚣。他们之中也有追求理想,躲在一隅甘于寂寞的人。每当我夹着书本,去寨子东南角那个由古庙改成的学校,总能见着这么一个年轻人,头发贼长,默黙无语,满腹心事都写在他那菜色的脸上。一件裸露着棉絮的破棉袄,让他与乞丐无二。夏秋,他则常常光着脊梁,在宽大的麦场上忙碌,翻晒着集体的麦子、玉米。

他是生产队保管员,是个孤儿。就在那视知识为粪土的年代,他白天干活,夜晚躲在四面透风的生产队库房,读读写写,一盏昏黄的油灯,陪伴他打发着一个个寂寞的夜晚。

多年后,他成了一家企业的工程师,搞设计,绘图纸,代表企业走遍了大半个地球,成了老寨墙内走出去的传奇人物。

沧海桑田,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老寨墙倒掉了,寨子里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更为强烈。面对丹江口库区移民的又一轮搬迁,就要彻底沉入水底的老寨墙,将成为故土的永远记忆。一线血脉,一片人文标记,将成为后人的特殊财富,留给滔水,留给丹江。(熊君平)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李媛
下一篇: 虾 饺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