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村振兴>>

万北人的万北梦——智库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1-06-04 09:11:55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从大名县城出发,沿着215省道北行,五月底的华北平原,阳光浓烈,风很劲道,道路两侧的小麦麦穗颗粒饱满,锋芒毕露,列阵风中,当真是威风凛凛。行至大约10公里处,便是大名县万北文明生态村。

作为河北“大包干”第一村,从一贫如洗,到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文明村,万北村的蜕变,闪烁着党的光辉,记载了一代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的智慧和决心。如今,进入乡村振兴新时期,借助高端智库,万北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极蹚出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

邯郸大名县万堤镇万北村商业街

日子煎熬穷则思变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在实行“大包干”以前,万北村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煎熬,尽管村里肥沃的红淤土和两合土十分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但生产劳动中的“大呼隆”和分配中的“大锅饭”,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现任万北村党支部书记董文强曾听父亲董可志讲起那段难熬的日子。“干一晌活儿还不够一个鸡蛋钱,”董文强说,“当时包括父亲在内的很多村民都已觉得集体靠不住了,再耗下去只会越过越穷,大家伙平日里吃的全是菜窝窝、菜团子,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回白馍馍。”

1977年麦收以后,董可志被推举为村一队队长,面对当时的烂摊子,董可志整日发愁。“父亲当时觉得,‘大锅饭’把大伙捆在了一起,大伙一年一年地受穷。父亲有了分田到户的想法。”幸运的是,父亲的大胆思路得到了村中老党员们的支持,这也让父亲暗下决心:不干则已,要干就一举成功,坚决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来。

那年夏天,董可志把280亩玉米田按劳力分到了各户,并向大家讲明,每块地施肥一样多,犁地、打场由队统一安排,其他农活各户自己干,最后根据产量多少开工分。如此一来,每家每户开始积极主动,认真管理自家田地。待到秋收时,队里收获了36万公斤的粮食,比上年增长了30%,全村人高兴极了。

秋后,经大伙民主讨论决定,万北村要长期实行分包责任田。1979年,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年后,社员的人均分配收入由1977年的36元增加到了100元,董可志所带领的一队由全公社倒数第一的“老大难队”一跃变成了第一名的富裕队,十里八乡都知道万北村抱了个“金娃娃”(对责任制的美称),走上了富裕路。

然而,万北村“金娃娃”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它一出生,就被一些人视为“怪物”。

河北“大包干”第一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踊跃卖余粮给国家。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79年3月,万北村一队的办法被很多人认为是分田单干,不符合上级政策要求,“这让父亲很着急,内心始终无法平静。”董文强说,那时候很多人劝父亲放弃,但父亲觉得,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要沉住气,“父亲很坚定地告诉大家,想走出新路,就要拿出胆识和毅力,能让大家过好日子就不会错。”

那段时间,时不时就有考察的人前往万北村,他们看到了村民家中的大囤小囤堆满了粮食,感受到了村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万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这样,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消除了人们的误解和歪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万北村的做法得到了各级的认可。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1980年冬天,董可志带领万北村一队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去掉工分,成为直来直去不拐弯的“大包干”。犁地、浇地、播种、打场由生产队承担,其他农活和投资各户自行安排。责任田的产品,除上交国家和集体外其余归各户所有,集体所有的农用机具等也分给了各户。

如此一来,万北村把集中经营、统一协调和分散经营、独力劳动巧妙地结合起来,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劳动者的结合从指挥关系变成了经济合同关系。实行“大包干”以后,大伙儿逐渐有了更多的剩余时间和剩余资金,一面在责任田里大显身手,一面跳出土地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董文强回忆,那时候,有人买了汽车、三马车搞运输,有人盖起新房开饭店、杂货店,有人搞编织,有人搞建筑,大家都动了起来。

“1988年,父亲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他又开始思考新问题:一亩地一吨粮已经到顶了,吃穿、化肥、种子、农药的费用却是一天比一天高,粮食丰收了,还是富不起来,怎么办?”

新农村物质精神双丰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卖粮难问题日益突出,“万北村要想富,必须辟新路。”经过反复思考,以董可志为首的党支部认为应当大力发展养殖业,不仅可以把粮食转化成肉蛋奶,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百姓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994年5月18日,总投资3300万元、年产12万吨优质饲料的邯郸正大饲料有限公司破土动工。看着一天天拔地而起的厂房,董文强和父亲一样激动,父亲更是深有体会:值了!前期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此后的几年间,老百姓的收入年年增加,村里的新瓦房一年比一年盖得多、盖得好。看到老百姓脸上富足的面容,万北村党支部更加坚定了“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信念,随后又建成了十几家企业,企业的增多也带动了商业、运输、餐饮、维修、劳务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万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文明村”。

全村百姓生活提高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万北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好头、当表率。修建水泥路、铺设便道,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清新亮丽的环境令人耳目一新,优美舒适的环境激发了万北人更大的创业激情。

智库助力乡村振兴

万北村富了,但还是出现了“空心村”的隐患。2019年,在定点扶贫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以下简称“国研中心资环所”)与万北村党支部结成支部共建,多次赴万北村开展富有成效的支部共建活动。

赋智于村、赋能于民,国研中心资环所和万北村共同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智库专家的指导下,万北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河北万北实业公司,以先富带动后富,让村民人人变股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次,万北必须抓住难得的机遇,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董文强介绍,目前,万北村一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一方面改造空心村,开展文旅康养产业。大名县副县长吴平一直思考乡村振兴新路子:“软供给,智力扶贫;硬输入,项目扶贫。”

“以万北实业为平台,引进外来投资者,成立了集体控股的玉米食品企业——大名县万北上元食品公司,联合周边村打造花青素玉米种植基地,2020年首次种植5000亩。”董文强介绍,“并且,我们成立了集体参股的大名县长好乡村建设公司,加快土地流转,村民用空闲宅基地入股,打造秀美田园风光;还和大名县鼎鼎扶贫开发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万北

文明生态村

大名县万北村

从大名县城出发,沿着215省道北行大约10公里,便是大名县万北文明生态村。作为河北“大包干”的第一村,从一贫如洗,到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文明村,万北村的蜕变,闪烁着党的光辉,记载了一代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的智慧和决心。

2019年,在定点扶贫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与万北村党支部结成支部共建,共同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燕都融媒体记者呼延世聪)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赵克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