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飘香的烤红薯

2021-03-26 15:25:36 来源:燕赵晚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又到一年红薯上市的时节,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那条小巷,总要见到一个卖烤红薯的摊子。摊子很简陋,一辆小推车,一个铁桶改装的烤炉,一个放有红薯的竹篓,一个放有煤炭的袋子。每当下班饥肠辘辘从那里走过,都要深深呼吸几口烤红薯的香气,让香气滋润心田。

红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出生在豫北平原黄河故道的一个小村庄。故乡遍地黄沙,这里的沙地是最适合红薯生长的地方。小时候家里穷,人口多,我家每天至少两顿饭有红薯,红薯玉米粥,红薯小米粥,煮红薯干,红薯饸饹条,红薯小面鱼……记忆最深的是在烧火做饭的时候,在红红的炉灰中放几个大红薯,兄弟姐妹收工回家时,闻到红薯的香味,匆匆忙忙地用井水抹一把脸,大口大口吃起红薯,全然不顾脸上嘴上黑乎乎的,互相笑着闹着,欢笑声在那个不大的院子扩散,引来邻居羡慕的目光。

故乡遍地生长着红薯,大路边、沟渠旁,岗坡、洼地,都有种植,红薯耐旱怕涝,易于管理,但是要想管理好、高收成还是要费些功夫的。锄草翻秧是最常见的劳动,红薯生长的旺季,父亲整天在地里劳作,一边翻秧,一边拔草,农谚说“干长柴根,湿长须根,不干不湿长块根”,遇到雨季,秧苗疯涨,藤秧要经常翻,晒墒,结出的红薯才会大,父亲身体不好,腰疼,为了全家人有饭吃,经常头顶烈日,不间断在红薯地里劳作,腿疼了还会趴在地上拔草翻秧,有一年夏天父亲后背上晒出大水泡,起了一层皮,我们看着都很心疼。父亲的辛劳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对红薯有了敬畏之心。

记得有一个秋天的下午,天气晴朗,秋风飒飒,我和几个小伙伴去割猪草,快割满筐的时候,一个小伙伴提议焖红薯吃,于是我们几个都高兴得行动起来,一个人在沙岗上用铲子挖坑,两个人去捡柴火,一个小朋友去自家地里刨红薯,红薯刨来了,地坑里烧了红彤彤的火,我们把新刨出来的红薯放进去,把烧热的炭灰和焦土埋在红薯上,高高兴兴地继续割草,太阳西下,夕阳染红西山时,小鸟也叽叽喳喳的唱起了归巢的歌,我们把红薯扒拉出来,软乎乎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我们一边吃着,一边蹦蹦跳跳地向飘散着炊烟的村庄走去。

在城里生活后,很少吃到红薯了,随着年龄增长,有时会想起童年的事来。近些天我每天经过那个摊位时,都想停下来看看烤红薯。聊天时得知,这位汉子家在沂蒙山老区,孩子在外地上大学,土地由妻子照料,自己摆摊的收入补贴家用。寒暑易节,从不间断。每顿饭一个红薯,一杯水,偶尔吃个馒头咸菜,简简单单。我对老师傅肃然起敬,这使我想起父辈的艰辛。我走在大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在想,还有多少人能记起“瓜菜年代”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仍然要感谢生活的馈赠。假如父亲有在天之灵,他一定会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感到宽慰吧。 (郭俊良)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张晓华
下一篇: 那年山楂红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