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勤俭节约我家风

2020-10-22 16:08:13 来源:河北农民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在勤俭持家、制止铺张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家庭成员第一老师。长辈在勤俭持家中倡导“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而且以身作则,让家庭成员在熏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去除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在举手投足间展现深植于心的文明素养,进而树立节俭的家风。

我们家的家风是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代代相传。在我童年时代,有文化的哥哥吃饭时常念叨:“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起初,我好奇地问哥哥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哥哥郑重其事地告诉我:“饭碗里的食物我们应知道,这些东西产生是要经过许多工序才成为成品的,总的一句话,一切有用的东西不可随意舍弃,要做到物尽其用。”听了哥哥的解释,我明白许多,知道了粮食和物品来之不易。自打那时起,我吃饭不再挑食,也不剩碗底子。

我的兄长和父母都是淳朴农民。我常跟他们参加田间劳动,品尝“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滋味,使我更深刻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颗汗珠摔八瓣”的真正涵义,劳动中进一步体验到物资来之不易的道理,自觉养成了节约的习惯。

父母身体力行,堪称是节俭的典范。每年大秋和麦收,收割完谷物后,都要搞一次复收,也叫“小秋收”。在田间拾捡丢掉的谷物。不嫌热,不怕脏,父亲看着捡回来的麦穗、高粱穗、玉米等乐滋滋的喜于言表。

父母勤俭持家,吃饭碗里不剩饭,有时掉在饭桌上的米粒和饭渣都捡起吃掉。如偶尔有剩饭菜,只要不变质重新加热吃掉。如不能吃时,母亲也不扔掉,掺到猪食里或给鸡拌料。父母亲平常对我们兄妹说:“一粒粮食都是千辛万苦种出来的,珍惜粮食就是珍惜劳动成果。”他们的话使我们感悟到,珍惜劳动成果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母亲不止一次跟我们讲:“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便受穷。”她做饭食材计量下锅,很少有剩饭菜的时候。她连淘米和刷锅的泔水都不扔掉,留下来做猪食和鸡食而用。

在父辈的影响下,我家勤俭节约形成了风气,这便是我们的家风,父母早已仙逝,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勤俭家风继续传承。而今,我们不仅在吃穿上节俭,还扩展到节水、节电、节气等环节上。我和老伴已八十有余,欣喜地看到接过了节俭的晚辈们都以吾辈为榜样,在节俭方面没得可说。

家风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格。节俭持家传久远,到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这传家宝,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传言教,教育晚辈树立节俭意识,继承和营造好的家风。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如每个家庭都能勤俭持家、以俭传家,必定会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俭为荣”的文明新局面。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滦南县方各庄镇东杜村 张恩普


来源:河北农民报
责任编辑:陈小朝
下一篇: 母亲的大萝卜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