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要闻>>

邯郸市峰峰矿区九龙峧村有10个生产互助组

2023-06-06 09:47:44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弱病残孕群体成了主要劳动力时,如何搞好农业生产呢?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九龙峧村的做法是农户自由组合,结成生产互助组,闲时各种各的地,忙时大家一起上,既解决了“一家一户耕不了、种不成”的难题,保证耕地不撂荒,又通过集体互帮互助劳动,融洽了邻里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燕赵农村报记者 李月锋 通讯员 张树林

6月3日上午,村民汪清武带着5个人在自家地里播种玉米,拉耧的、摇耧的、搂耙子平整的、用脚踩实的,一会儿“我替你”,一会儿“你替他”,配合默契,干得很卖力、很认真。殊不知,他们6个人是自愿结合的生产互助组,每年春种、夏管、秋收的农活都伙干,不计工时,不付报酬,农具互用,合作生产。

  3日这一天,汪清武互助组抢墒播种玉米10亩,涉及3户的地。“这几年,男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年轻妇女也都去城里打短工、照顾孩子上学,村里剩的人稀松,要么是‘老家伙’(方言,对老人的俗称),要么是有残疾的,要么是有病不能干重活的人,这些人咋种地?只能几户结成一个组伙干。”汪清武说。

  今年69岁的村民赵学生也联络5户成立了生产互助组。他说:“俺这儿是山岗地,地势高低不平,没法用大农机,啥活都得人担肩扛,耩玉茭要用人拉耧,秋天掰了玉茭,得装到袋子里,一袋一袋从地里扛出来。这些活一个人俩人干不成。”

  在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2008年,九龙峧村相继出现10个生产互助组。村党支部委员张清泉说,该村现有135户、人口5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200多人,耕地面积300多亩,“俺村农户自发成立生产互助组16年来,强弱合作、相互帮衬搞生产,没有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同时,乡亲们一起参加劳动,增加了感情交流的机会,化解了一些琐事纠纷,邻里关系和谐,营造了良好的村风。”

赵学生互助组有位老农叫张清学,年近七旬,老伴去世,儿子常年外出打工,3亩口粮地是他的主要生活依托。赵学生说:“他体弱多病,干不了重体力活。俺们给他拉耧耩地、掰玉茭,怕他见活心急,每一回都先干他的活儿。”别看张清学没人手,地里的活儿早早就停当了。

张清贵互助组有农户20个,耕地100多亩,是该村最大的互助组。20位村民从耩地到喷药再到收获,凡是一家一户干不了的活,都是互帮互助,不让一户掉队。

生产互助带来清新的村风,铜臭味隐隐退去,亲情一家的气氛融入广大村民心中。汪清武互助组的村民有的有手扶拖拉机、喷雾器,有的有旋耕机、播种机,小活儿不讲钱,干大活儿收点加油钱,其他磨损费、服务费一律不收。张清贵家里有1辆三马车,不管谁用从不收钱。张清泉互助组无论开谁的车用谁的农机具,没有人提过一个钱字,“不管家里有没有人,用啥拿啥,跟在自己家一样。”张清泉说。

当然,村民常住一个村,难免有磕磕绊绊的纠葛发生,但是,“一天三见面”的生产劳动化解了一些人心上的疙瘩。张清贵互助组有两位妇女,曾因几句闲言碎语产生误解,别扭了两年不说话。得知此事后,张清贵故意让她俩一起干活,多接触、常见面,后来,互认错误,两个“冤家”和好如初。张清贵说:“还有两户,因几十年前的债务问题引发口角,一方不理智拿出了刀子,另一方也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互助组积极做工作,半年后,两方签了‘和平解决协议’,二人重归于好。现在,他们经常一起干活,跟没有以前那事一样。”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赵宇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