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要闻>>

​天寒地冻好时机,马沟村全手工粉条漏起来

2022-01-05 16:43:36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这盆面还需再揉搓一会儿”,“烧火的要加紧,让锅里水烧的大开”。新年的前一天,在邢台市信都区城计头乡马沟村前的一座院落里,一位叫樊玉平年轻人一边查看大盆里的面醒的咋样,一边嘱咐烧火的要注意将水烧的滚滚的,一切安排停当,人马就绪,就拿起葫芦漏瓢,站在锅台上开始装面团,随着右手拳不停地敲打左手臂,满满的一瓢面糊在他的摆荡下,变成细溜溜的丝条落到滚烫的锅里。经沸煮捞出后交于李宝贵整理捋顺挂杆,入室冷冻,这就是马沟村几辈子留下来传统工艺——瓢漏红薯粉条的一个最重要环节。

城计头乡传统手工粉条来历悠久,虽然生产力提高了,但用粉芡(淀粉)打糊、用葫芦瓢漏制、冷冻一周才能晾晒的工艺一直继承下来,其中,马沟村最有代表性,在大集体时期,就建有粉房,也是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各家各户还是按照这个传统模式自己漏制粉条,成为特色农家产品,谁家孩子娶媳妇过事都会准备五六十斤耐煮、味道纯正的手工粉条。说起这样的瓢漏粉条,其工艺制作相当复杂麻烦,第一步是秋天红薯收获后就用机械磨芡粉、经过两次过萝沉淀、吊包过滤,是决定能否漏成的基础。第二步是在滴水成冰的冬至以后准备大锅、备好冷冻室、小木杆等。第三步是打糊,也称之为面筋,按照100斤湿芡打4斤糊的比例,将芡粉倒进开水锅里不停的搅动,直到成糊状粘团为止。四是和面,将芡糊倒进大瓷盆里揣进芡粉,3至4个壮劳力不停地和面揉匀,直到手抓起面团能均匀抖下细细的面条,就放置一遍醒面。五是开漏,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掌瓢人必须体力健壮,手臂力气大。助手往瓢里抓一块,掌瓢的用右手不停地敲打左手臂,瓢里的面团通过6个小孔均匀地流到沸水锅里,经过搅动漂起来后捞出放进冷水盆里捋顺装杆,放到苇席上待一会儿,再放到冰冷屋里冷冻至少一周,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最寒冷的时候,也就是冬至前后滴水成冰时节,必须遮盖严实,防备招风脱白。六是出室晾晒,先将冷冻粉条在干净的地上摔打、敲打散团,放温水锅里将冰渣温开,上午10点以后,气温升高,就将粉条杆挂在长绳子上晾晒,经过这样的程序,到下午二三点就能收拾打捆。

要说每斤卖二三十元真不少,可是太麻烦人太多,一般人都不愿意卖。“从下雪以来我是一天也没有闲过,一天最少和150斤面,多的200斤,每天晚上回到家累的早早就躺了。”掌瓢能手李贵安说的也是,都是一道长街的张个嘴也不容易,丢掉挣钱的活儿也要把粉条给漏了,能为乡亲们干点事他觉得心里痛快。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不少村出现机械和面、机械漏制粉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大幅减少。但马沟、梨水、磨盘峪、善峪沟、菜峪等村还是以手工漏制居多,既能自己食用一部分,还可出售一部分。马沟村的工艺传承人、村支书兼主任李长友介绍说:“不管别的村咋做,马沟村必须守住漏粉条这个传统工艺,作为一项产业来保护,现在,年轻人必须学会这项技术,决不能在我们手里失传”(邢台市城计头乡菜峪村 任付珍)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毕更新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