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凑学费

2021-09-10 14:52:13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开学之前,父母都要煞费苦心准备一番。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学费只要5.5元。可那时家里全靠挣工分得钱,父母要支付学费,得省吃俭用才能备好。只要儿子能够读书,走出大山,为父母的再苦再累也值得。后来书费学费渐涨,父母更加精打细算,东拼西凑也要供我读书。

可是,初中的时候,不单书费学费涨了,生活费、住宿费也涨了。开学之前,就得加倍努力。为此,够父母辛苦的了:钱钱钱,命相连;钱是“硬起货”。父母谙得此理,便分工负责挣钱。父亲是个木匠,不但在附近村干,还跑到几十公里外揽活儿,只要能挣到活路钱,都会加班加点、拼命地干。母亲则在家里发展副业,养猪、鸡、鸭等,种蔬菜,还操持家务,俨然“内当家”。当然,遇到栽秧、割谷、掰苞谷等农忙时节,父亲就从外地赶回来,与母亲一起劳作,“突击”后又出门做木活。

父母挣的血汗钱,备足了我的开学费用,他们才会长长地叹口气,心里感到踏实了。

后来,弟弟也读初中了。这下,两弟兄都要准备书费、学费、生活费等,负担明显增加。对于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可父母坚强得很,步行三十多公里去乡场卖锄把、米、鸡、蛋。谷子、玉米一晒干,就背、挑到粮站、酒厂去卖,邻居家要修房,需挑黄砂、抬预制板,就二话不说争抢着去干,千方百计凑学费。

这一番努力之后,如果还差,就厚着脸皮去找亲朋好友借。起初,亲朋担心父母的偿还能力,有些不大情愿借。父母信誓旦旦,终以诚心感动了亲朋,才借到了钱。如果借都借不到了,父母就鼓起勇气,找到信用社主任,反复说明情况,贷款也要备足开学费用。时间一长,父母就成了乡里有名的“贷款户”,不过,父母以为,这是“智力投资”,名声虽不好听,但事情做得有意义,值!直到我和弟弟分别考上中专、大专后,家里才渐渐地不去贷款了。

父母还常为我们备物资,如棉絮,要蓬松点的;被套,要洗干净,常常散发肥皂的清香。而且,母亲亲自把棉絮揉进被套内,用针线缝好。床单、枕套、枕芯同样要干净舒适;学习用具,能在乡场上买到的就地买,没有的,就到城里去卖。记得那次,需要备《现代汉语词典》,乡场上没有卖的,母亲索性带领我步行三个多小时,乘船到城里的新华书店买到了,走夜路回家也毫无怨言。

父亲上山去砍来杉树,晒干后,为我做了一口木箱,还刷了漆,既美观,又实用,颇受我的欢迎和好评。

当然,开学前还得调整心态。父母教导我们:开学,就像奔跑,就像战斗,要打有准备之仗,方能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何龙飞)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李媛
下一篇: 大年“冻酸梨”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