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拉一车琵琶柴 便知戈壁滩人缘好坏

2021-08-24 16:04:47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柴火,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新疆准噶尔盆地西戈壁农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需品,和吃饭的粮食一样必不可缺。上至场长、政委,下至连队的普通职工,家家户户门前都会堆上一座小山似的柴火垛。春夏秋三季用的最多的是琵琶柴、红柳、胡杨枝,冬季烧自家的土炕或火墙,需要耐烧持久的柴火,北沙窝的梭梭柴便成为首选。

建场初期,荒地上长满了梭梭、红柳。人们开荒时从地里拣拾出柴火扔到地头,谁家要用,收工后背些回去。

几年后,条田形成规模,大部分条田的渠埂上栽下了许多白杨树、沙枣树、胡杨树。又过了几年,来了许多拖儿带女说着不同方言的支边者。人口数量的增加,使过去随便可取的柴火,变得金贵起来。

我父母来西戈壁较晚,自然没有随手捡柴的机会,但他们勤劳,劳动之余,从邓家沟那边一担担背回来,两年时间就堆起了一个大柴垛。

连队拾柴火有几个去处。

一个是在邓家沟海子边。邓家沟因为过去常年有水,两岸长满茂盛的胡杨、红柳等。捡拾这些枯死的树木最为省力,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只要凭两只手用力就很快掰扯上几捆,把扁担插入柴捆中,挑着回去就是了。后来打柴的人多了,这些枯枝烂根没几年也拾尽了。没有了干枯的胡杨枝和红柳,有些人就用镢头砍活红柳。因为活红柳太湿太重,砍倒之后需在戈壁滩上晾晒个十天半月,当红柳枝条上的叶子落尽,枝条干脆的随手就可折断,这才往回挑。当然,打柴火的连队职工是很懂规矩的,虽然各家都在戈壁滩上打红柳,但从来没有谁偷拿别人家晾晒的柴火。

还有一处是连队大渠西边的西沙包,那里大都是比较耐烧的琵琶柴。

胡杨枝和红柳属于易燃之物,劳动力多的职工家庭,不屑于烧这种柴火,他们更喜欢烧琵琶柴。琵琶柴有很大的根块,一般都在半米以上,长的可达1.5米,粗细如人的手臂和大腿。这种柴火的根块是横卧的,用镢头一拉就出来了。用这种柴火做饭,只需加满一炉灶火即可,不像胡杨枝和红柳不耐烧,时时要往炉灶里添柴。但这种柴火不像搞胡杨枝和红柳那么方便。

西沙包距连队驻地三公里开外,用担挑不行,至少得用架子车去拉,没有几个男劳动力的家庭是干不了这活的。不过,连队每年秋天会组织马车班的马车,为每个家庭拉一车这样的琵琶柴,用于冬季取暖。而拉琵琶柴最能检验每个职工家庭在农场的处事为人。

打琵琶柴是体力活儿,一般是在拉运柴火的头一天,主家和帮工先到西沙包边的高岗上,选择几处地方,用镢头刨挖几丛琵琶柴试试,如果刨出的根块粗壮齐整,足够拉上一马车的最好;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好,其余大部分稀稀拉拉,只有另选地方。选择刨挖琵琶柴,秧子越是发绿,长势旺盛的,地下的根块越小。反之,那些秧子只露出地面一点点的,土下面的根块才会又大又长。

打柴火不像是挖野菜满地乱跑,它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选择打柴的地方方圆不能超过300米;二是拉运时必须在较为硬瓷的土上行走,因为琵琶柴生长的地方都是戈壁滩上的沙包,拉运柴火的马车一旦陷进去就完了。轻则卸下柴火,重则车翻马伤,这种事情,在西戈壁各个连队打柴火的过程中多次发生,屡见不鲜。所以,赶马车的老把式,到了沙包上,哪儿的路能走,哪儿的路不能走,用眼睛扫一下,心里明镜似的,有的地方琵琶柴哪怕再大再好,他也不能把马车赶过去。

而将柴火装上马车,也是有讲究的。对赶马车的、帮工,有些人家会拿出自家最好吃的饭菜招待,晚上回来还有两瓶农场酿的酒,大家干活时自然都尽心尽力。装车时把四个角都踏瓷实,沿着车架子渐渐增高,形成一个完整的梯形。

而有的主家虽然嘴上说得好听,但打柴时的伙食和平时自家吃的没啥两样,干活的人自然就不用心,装车时蓬松松的,看似也很高大,但拉回的柴火比别人家会少很多。主家肯定会生气,不悦写在脸上,嘴里便说出不闲不淡的话,但第二年打柴火,他们还是不舍得把干活下力气的人招待得好些。连续几年都如此,不仅没人愿意给他家帮工,马车班的赶车师傅一听给吝啬鬼家拉柴火,都不愿意上门,搞得马车班长没有办法,只好让几个赶车师傅抓阄,抓着的自认倒霉。您瞧瞧,多让人很看不起。

母亲从来不亏待下力气帮忙的人。早晨油条,中午带上几样事先炒好的小菜卷煎饼,晚上回来割肉炒鸡,不把帮工的和赶车的师傅喝个面红耳赤,头晕目眩的,绝不让他们回家。因此,母亲在农场赢得大方、实在的好口碑、好名声。当然,每年我家的琵琶柴都装得实实在在,让左邻右舍很是羡慕。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谁家能拉上一车梭梭柴,在我们连队足以引为骄傲。由于我参加了农场机务站的工作,使母亲享受了这份心理上的满足。

经历20多年的砍伐,原在西戈壁土地上生长的梭梭柴早已不见了踪影,如果想要拉这种柴火,马车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除非汽车和轮式拖拉机。打梭梭柴的地方也早已不在西戈壁的范围,要驱车百余公里进入新疆中部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的沙漠深处了。

当时在农场机务站工作的人员有个福利,那就是每两年可以免费使用机务站的拖拉机到沙漠深处拉一车梭梭柴。当我成了一名拖拉机手后,母亲最为高兴的就是家里也能拉上一车梭梭柴了。

母亲一直眼馋做机务的人家,是想拉上一车梭梭柴。在西戈壁能成为机务工人,是和在大田地干活的农工有本质区别的。机务工人属于技术工人岗,工资收入要比农工每月多10多元钱。母亲心里的这种骄傲,远远胜于一车梭梭柴。

又过了几年,农场在昌吉一个叫庙尔沟的地方开始挖煤,冬季家家户户靠烧柴火取暖问题算是宣告结束,再后来又用上了液化气罐。前几年,农场通上了天然气,那些捡拾柴火的往事在老一辈脑海中已成为历史。

自从人们不再砍伐西戈壁土地上的红柳、琵琶柴、梭梭柴以后,这些植物东山再起,生长得郁郁葱葱,特别是那些从夏开到秋的红柳花,一片片、一团团,红如锦缎云霞,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西戈壁人此时感受到,这些平时不注意的红柳花原来也是这样灿烂妩媚,风情万种呢!(龚培德)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李媛
下一篇: 七夕遐思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