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大榕树下 那个快乐的铁匠长眠深山

2021-08-06 10:06:42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在我没有离开家乡之前,老胡经常来支起摊子打铁。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他们每个人肩挑一担,如打铁的炉具、大铁墩、食用器具、被褥等等。翻山越岭,一村又一村地走来,又一村村地“打”回去。

老胡的打铁摊子,从我懂事起就摆在大榕树下。大榕树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树冠很大,非常盛茂密,像一支超大型的降落伞,没有留下任何间隙。站在树底下,小到中雨能躲避很长一阵子。冬天加上围屋墙体,成为避寒取暖的好地方。

他们到来后的那几天,除了刮台风下大雨才会停下工来,躲在他们临时居住的地方,我们家“驷马拖车”围屋大门楼内侧,泡着他们自带来的土山茶。那种茶我曾经“被骗”过,那苦涩的味道真比降火的中药还难喝,舌头的味蕾好像被剥走了一层,我打上一桶井水漱口也恢复不了味觉。但看他们喝过后的表情,犹如传说中的神仙。

老胡的打铁摊子基本上都是三个人,最多时是四个人,他们分工非常明确。别看师傅拿的是小锤子还坐着,但仔细看他最辛苦,也最忙碌,左手要拉着风箱,掌控着炉中火侯,右手则拿着钳子不间断地翻动着铁料,等到整个料子都被完全烧红了才换过手来把它放到铁墩上,接着是小锤下大锤跟,“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极其有规律。一阵子之后,铁件慢慢就成形了。

那一年开春,老胡的师傅张伯没有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老胡本来就性格内向,平时话语不多,只埋头打铁,不管大家怎么挑逗羞他,很少能得到回应。

让大家不经意的一问,风厢停了,他的脸也歪一边去了,好像还偷偷擦眼泪,这时,大家估计是出了大事,就不敢多问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炉火快灭了,我们几个不懂事的小孩就跑过去抢着拉起了风厢。到了这时,老胡才带着湿润的眼睛说起师傅没有来的原因。几个月前,也就是春节前离开我们村之后不久,他去山上砍柴准备春节时用,在回家的路上不幸踩空掉下了山崖。跟着过来这个孩子就是他的大儿子,还在读书,家里老老少少等着饭吃,就只能掇学了。听着听着好多人都流了泪,有个别心肠比较软的阿婆阿婶们还跟着哭出了声。

说起老胡的师傅,他性格特别温柔开朗,整天有说有笑,从来没有与乡亲们红过脸吵过嘴。他对人也很热情随和,不管大人小孩路过都会说上几句贴心的话,见到哪家的小妹路过,还会哼上几句“阿妹人材盖一村,两排牙齿白如银,讲话好比黄莺叫………”“山歌好像梅江水……条条唱出情意长,句句唱出……”等等。他虽然唱的声音不是很大,我们也听不懂,但感觉特别悦耳,比《刘三姐》中阿牛哥的对歌还好听。他们停工后,有时我们还会吵着要他来几句。

张伯不光性格好,打铁更是一把好手,我们村一百多户人家,每一家都有好几件刀具是经他手锤打出来的。锄头、菜刀、镰刀、剪刀等等他都能造,而且从来没见过返工的产品。

从一开炉,除了吃饭,他几乎不停手,整天汗流浃背。看到炉火快没了,他还要停下手来拉起风箱。

淬火,张伯准备了两只铁桶。粗件的前几次淬火就直接从旁边的鱼塘里打水上来用。而到了基本成型的大小菜刀、剪刀、镰刀,就要到几十米远的水井打水来用。我们觉得很奇怪,就问张伯:“都是水,干嘛要跑那么远去打呢?”他说:“越凉的水打出来的刀具就越锋利耐用,有冰水那就更好。如书中记载:古人制矛锻剑,都要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一是提取燃料容易,二是有用不竭的天然冰火。”他对淬火掌控也很有条理,有的锻件是一次性放进水桶里,有的是进进出出好几次才完整放进水里。

我们很喜欢看淬火,特别是一整件放进水桶的情景。喳——瞬间,水桶像一个大火药桶,更像一座小火山喷发,溅起的水花像一个个“小精灵”四处飞舞,在光线的作用下变成五颜六色,我们很多时候也被“小精灵”点到,很快,皮肤上就烫出一个个小水泡。

刨光,很多都是老胡在干,老胡把锻打完成的菜刀、剪刀等固定在特制的长条凳子上,然后抓起一支能削铁的铲刀,这是他们自己锻打出来的。用力进行刨削,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开锋。刨好之后,张伯还要亲自验收,一开始他会用右大拇指横向轻轻刈一刈,有时他也搞得很夸张,让我们都不敢睁开眼睛看。他感觉满意了,就会拿来事先准备好的木条削一削,没有出现任何缺损才算完工。

淬火后的水,他们都要挑到百米多外的乱石堆去倒掉。我们问张伯咋不就近倒进污水沟或鱼塘里,干嘛要跑那么远去呢?他很严肃地说:“给你们留个铁矿。”这种做法应该就是当今的环保意识吧!

他们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一般起床都比较早,在乡亲们都还没有下地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工了。中午吃饭后,泡一阵工夫茶就开工。晚上点上打气的煤油灯后不久就停工了。有些日子,他们是借助炉中的余火烧水洗澡,但更多的日子是直接走进鱼塘尽情舒展。在他们打铁摊旁边有一个连接鱼塘的洗澡间,为他们冲去汗渍创造了条件。

他们的生活比我们好不了多少,一日三餐以萝卜干梅菜为主,很少看到有鱼肉。只不过他们能吃上米饭,而我们却只能喝稀粥,这恐怕就是区别吧!(林树顺)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李媛
下一篇: 滚烫的爱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