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家乡的“板凳戏”

2021-06-07 16:29:08 来源:燕赵晚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生活简单枯燥、信息落后,文化设施不够多,几乎没啥文娱活动,看“板凳戏”成了农民们难得的文化娱乐活动。家乡的“板凳戏”是一种乡戏,也有叫“地墩戏”的,只在乡村进行表演。据说,“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是北方农村的地方小剧种,由农民们自编自演,内容丰富多彩,欢乐喜庆,妙趣横生。有时也可因人因景即兴创作,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板凳戏”只需一把胡琴、一支唢呐、二三件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器,几种器乐根据戏情各有所用。演唱戏词时用胡琴伴奏,而唱“吹吹腔”就用唢呐伴奏。表演时,演员不用化妆或简单化妆,不搭戏台,农民们劳动之余,由二三人或者更多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每逢村子里有建屋、喜事或过节时,都要邀村里的艺人唱“板凳戏”。人们聚集在一间宽敞的室内,中间放几条板凳、一张四方的桌子,摆好果品、茶、酒水等。随着鼓手的一个微妙手势,鼓声一起戏就开始了,艺人们边吃边聊边亮开了嗓子。地方不同,演绎的故事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受规模、道具、演出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板凳戏”广为流传,深受农民的喜爱。

“板凳戏”的唱词就像融快板和灯戏为一体的“顺口溜”,多为四句一组,唱多白少,角儿唱一句乐队伴一句,有时加进帮腔,一唱一和相映成趣。“板凳戏”最初剧情很简单,一个剧目只有那么一个情节,改革开放后才由单场发展到多场,演出风格也由单一粗犷豪放逐步变得风趣、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内容多为教育世人孝顺父母、邻里团结互助、夫妻互重互爱等。后来,“板凳戏”恢复演出古装戏,以传统剧目为主,如《白蛇传》《鹊桥会》《狸猫换太子》等,成为具有较高保护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民间戏剧品种,演出场所也逐渐扩展到私人的婚庆、寿宴等。

“板凳戏”各角色的唱腔、曲调和配乐流传下来没有大的变化,各角色的唱词除了传统的以外,大部分都要靠演唱者因时因地现编现唱,烘托出现场的热闹氛围,让主办方和捧场的观众引起共鸣,以达到娱乐和教育的作用。

参加“板凳戏”表演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有的没进过城,有的只认识自己的名字,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只要他们一开腔,虽然不乏南腔北调,没有兵对兵、将对将的对打,但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人物,都能从他们说唱的戏词中分辨清楚。

不仅大人们对“板凳戏”情有独钟,我们这些孩子也觉得戏好听、有韵味。天色渐暗,灯火通透明亮,开戏前锣鼓要敲上几分钟,这时候大家都找寻到自己的位置,等待着戏的开场。那时的我听不懂他们的唱腔,也不知戏文所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如同在烟雾云海里。但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我都觉得可亲。他们都是戏中的人,不时地更换着角色,演绎着别人的悲欢离合。一个个诙谐有趣的戏,展现在农民们眼前。我贪恋着乡情的温暖,贪恋着单纯的快乐,轻轻地哼、默默地看,不知不觉已沉醉其中。“板凳戏”里一个怪异的扮相、一句诙谐的唱词,都会惹来看戏人的阵阵爆笑,稀释了农民们田地里劳作的辛苦,这笑声给乡下人单调的生活加入了调味剂,淡化了人们心中的难愁事。 (沈立锋)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李媛
下一篇: 八千里路云和月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