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文旅>>

临西:百年贡砖久承传

2021-05-26 14:20:10 来源:河北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手记】

邢台临西与不同朝代的古运河打了千年交道,它曾因运河而繁华鼎盛,在历代史志中,处处贯穿着对大运河的记忆。汩汩运河水流淌着岁月的歌谣,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不仅传扬着浩荡的武风,吟唱着乡土的弦歌,更演绎着风雨浸润的传奇。那一块块烟青色的贡砖,经历了五百余年历史兴衰,望得见莽莽过去,亦连接着无尽未来。

初春,田野里一垄垄油绿的麦苗随着微凉的清风摇摆,空气中氤氲着泥土的芳香。驱车行驶在田间小路上,本欲一睹临西大运河的芳容,孰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一座孤零零矗立着的黄色土包不经意间闯入眼帘。“那是什么?”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临西文史爱好者万文礼答道:“是砖窑遗址。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兴建新都,朝廷多方征集建材。临西因出产优质的‘莲花土’,又有大运河水运的便利,被朝廷钦定为贡砖烧制基地。鼎盛时期,卫运河两岸炉窑有数百座。”

原来,临西的风物,不仅来自运河水的润泽,更来自泥土与烈火的淬炼。

掩映在野树与荒草之中的砖窑遗址高3米有余,数百年来,风雨一层一层剥蚀着它的身躯。窑外,黄土千疮百孔;窑内,青砖烟灰斑驳;窑底,添柴的洞口犹如一张干瘪的嘴巴,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声、流淌的时光、凝固的情感,仿佛在时空隧道中一一再现。

远处,夕阳下的运河荡漾着金光闪闪的水波。与运河遥遥相望的古砖窑虽已寂然荒野,但熊熊窑火依旧燃烧在我们仰视运河春秋的目光里。执着伫立的古砖窑内隐约可见烧制好的残砖,这些殷殷守望的身影,还在静听当年岁月的跫音。在汉代,此地已经烧制大型建筑用砖。至明朝初年,临西创设官窑,专为故宫、十三陵及各式城门城墙等烧造贡砖。这些辉煌的历史可从《临清直隶州志》的记载中略窥一二。从“东、西吊马桥,东、西塔窑,张家窑到河隈张庄”,长达30公里的运河沿岸上,“设窑192座,每座两窑,计384窑,每年出砖4176窑,计1044万块”,“每窑划定良田40亩,专供窑户建窑、取土、存放砖坯之用,共占地7680亩”。

据临西县紧邻卫运河岸边的陈窑村《陈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陈氏始祖陈清与李姓人家在此立窑数座,为皇上烧贡砖。上世纪80年代初,在陈窑村发现一处窑址,发掘出城砖数码,每码有200块,刻有“嘉靖十四年陈清”及“嘉靖十七年陈清”等字样。2008年12月,陈窑村迎来一群手拿铁锹、铁铲、测量工具的陌生人,他们是河北省文物局组织的考古勘探人员。在对陈窑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后,他们在陈窑村勘探发现明清时期烧制贡砖的窑址20座。按古代贡砖官窑规格,20座窑就占地800亩,仅占地面积就可以想象当时窑场的兴盛场景。

御窑业的发展,带来了临西的兴盛与繁荣。“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在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的诗中,临西运河两岸的热闹与繁华景象扑面而来。白日,舟来人往,比肩接踵,柴薪交易,专有市场,运转队伍往来如梭。入夜,烟气缭绕,灯火辉映。五百多年来,临西贡砖经历了“官窑万垛青烟袅”的鼎盛,也经历了清代以后火尽灰冷的衰落,一路走来,起伏跌宕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临西贡砖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建磊往炉膛中添木柴。 河北日报记者 田瑞夫摄

历史在此留下诸多遗痕,繁华与残迹已然牢牢焊接在一起。时移世易、斗转星移,横亘古今的大运河激荡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如今,重新燃起的窑火又点燃了贡砖复兴的希望。

陈窑村,运河岸边的几座砖窑炉火正旺。车从河堤转下来驶进砖厂,只见一根根滚圆的木头和一块块淡黄色的砖坯有序地码放着,等待进入窑炉化身烟青色贡砖。一个脸色黝黑的中年汉子快步走来,伸出沾满尘土的手,又不好意思地在身上蹭蹭,缩了回去。“整日与土打交道,自己都快变成‘土猴’了。”临西贡砖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建磊腼腆一笑。同样是土,但土与土之间也有着千差万别,临西靠近黄河古河道,因泥土淤积沉淀,形成了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优质黏土,细腻无杂质,俗称“莲花土”。“除了土质好,贡砖的烧造工艺也十分讲究,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18道工艺。”为了达到复古如古的效果,陈建磊始终坚持采用传统古法手工技艺。“选土、碎土完成后,土要过大小筛子,像滤石灰一样,用运河水滤满一池,再加水沉淀,去除土中的杂质,这是其他手工砖很少使用的工艺。”完全软烂熟化的泥土还要用草苫盖起来,静置半月,用木棒反复碾打、焖、醒,这时的泥软硬适度就可以做砖坯、阴干,入窑焙烧。

当我们一行人真正走近炉窑,瞬间便被窑火的炽热和光芒笼罩。高大的炉窑如愤怒的巨兽,一车车砖坯被吞进窑膛,在熊熊的火焰中颤抖、澎湃,燃烧的圆木不时发出爆裂声。在我们眼前,莲花土以砖瓦坯的身份走进大熔炉,等待淬炼。经过七日七夜的炙烤,封窑、注水,再历经七日冷却、上色,方可开窑。如果天气适宜,一窑贡砖最快也要两个月制成。原来,制作贡砖如同酿酒,不仅需要优质的原材料与精湛的工艺,时间的催化同样必不可少。它接四季于无间,存有时间的温度,静穆中充满端庄与持重,蕴含着内在的历练和成熟。机器所制,如何比得上手工的意义。

“有人称这种砖是会呼吸的砖。它叩之清脆,断之无孔,坚硬如石,不碱不蚀。”说着,陈建磊掂起一块砖轻轻敲击,叮当,叮当,一种悦耳的金属声响起。“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砖如丝连”,明清两代,这悦耳的声音随大运河从临西一路向京师传递。如今,临西贡砖也广泛用于全国各地的古建维修,甚至走出国门,进入韩国、日本市场。

“古老的技艺需要传承,也需要结合现代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经济价值。”陈建磊在坚守贡砖传统烧制技艺基础上,不断开发创研,使贡砖生产技艺有所传承并进一步发展。 (河北日报记者 肖煜 曹铮)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毕更新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