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情>>

风风雨雨真滋味 耕读传家有古风

2021-05-13 14:37:09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陕西省白水县孟家村孟府大家族有记忆的历史,从1860年算起至今已有约160年。司马迁说:“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小舅舅孟佑南先生撰写的《孟府家族史》就是他送给族人最大的一笔财富。翻看这部文稿,我的心中久久难以释怀,儿时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

我的母亲孟彩先于1939年2月20日生于孟家村,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四。那时的孟家村前后两条巷子,每条巷子也就十多户人家,小时候的我跑遍了村子里的所有人家。外公外婆家的房子在村里算是好的,坐北朝南矗立在后巷东边第一家,房子有两进,中厅是供奉先祖和待客的地方,迎面有张八仙桌,左右两边配有两把制作精良的圈椅,桌子紧靠着雕花大屏风。出了后院有一个土墩卫,高约三四丈,据说是防土匪的。墩上四周建有防卫射击用的弹道,便于瞭望和放哨,可以俯瞰整个村子,街巷里的行人和邻近院落的一举一动、鸡鸣狗跳都清晰可见。土墩卫上还有一棵杏树,杏子成熟的季节,外婆总要差人摘上几个杏子送给我们。

母亲嫁给父亲姚双全时只有17岁,比父亲小三岁,嫁过来时我们家还算殷实。父亲所在的白水县姚庄洼,是渭北埠塬上一个典型的小村子,只有两排房子,几十户普通人家,与孟家村同属一个黄土埠塬。儿时乃至成家立业以后,每每和母亲谈起外公外婆家,她总是津津乐道。那时,外公家土地较多,雇有长工,生活富裕,他外出时常给娃娃们带回许多好吃的,瓜子、花生、麻花、水果糖……满满的一大袋。娃娃们总是高高兴兴地拿着些吃食一哄而散。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外公家每到冬季总要宰杀几只羊,做成羊肉汤和泡馍给一家老小补身体,舅舅姨妈们都是大个子、好体魄。母亲也常常自豪地讲起长辈们艰难创业、发家致富的故事,同时也流着泪谈起家族变故、时局动荡中家族父老所经历的曲折困难和离奇遭遇,慨叹人生不易。

母亲一生勤劳俭朴、待人真诚、乐于助人,伺候公婆、教育孩子又极用心,在农闲时常为父亲的家族亲戚和村里邻居缝补衣服,有着极好的口碑。她虽不善言辞、不识文字,但常常把外公外婆言传身教的很多道理照搬来教导我们。父亲粗通文墨,会打算盘,也写得一手好字,在同辈当中算是个文化人。虽个小体弱、不苟言笑,但明理方正、性格刚强,他和母亲一样严格教育子女,要求子女们勇于面对困难、立志向上、立身以正、处事以公、扶助弱者、学做好人。

从记事起,家里人口多,孩子也多,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父亲还长期患有腿疾,生产队里挣的工分不多,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变得十分艰难,常常为吃饭发愁。返销的高粱面、红薯干成了美食,家里的伙食常常是玉米面糊、玉米粥、大麦粥、小米豆子稀饭,以及变着各式花样的玉米面、高粱面、糜子面、麸子面做的主食,就着自家腌制的酸菜,伴上一碟辣椒、一碟盐,只在年节能够吃上几顿白馍、细面,大肉几乎是看不到的,只盼着随母亲到办喜事的人家解解馋。家里的日常开销也靠借债维持,总是欠着磨面房、药店和亲邻们几块、几十块钱,即便是过着这样的穷苦生活,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我和弟弟都陆续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母亲和父亲也总是叮嘱我们好好学习、成人成才。我们这些孩子从小就很懂事,自觉地承担着力所能及的家务,空闲时经常和父母一道下地干活、料理庄稼,犁耧耙耱样样能干,院前整齐地摆满了假期打的柴火,学校的“三好学生”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卧房,母亲总是骄傲地向客人介绍,这是哪个娃的,那是哪个娃的,就像抱回了好多金娃娃一样高兴。

姚庄洼村离孟家村大约三四里地,步行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外公外婆家。记事起,外公外婆家的光景已大不如从前,日子也过得异常艰难。我常常随母亲去孟家村看外公外婆,有时一个人去。孟家村成了儿时最快乐、最难忘的记忆所在。孟家村头挂满风铃的皂角树、水井台边聚着的谈天说地的人们、外公外婆家高高的土墩卫、厦屋叽叽喳喳的燕子和咕咕呜叫的鸽子、外公手拿的水烟壶、夏天纳凉的虎头瓷枕,常常会让我驻足并玩上半天。外公的敦厚寡言、外婆的贤惠细腻、三外公的深思儒雅、大舅的大气沉稳、二舅的善言多艺、小舅的勤奋干练、大姨的笑语嫣嫣、二姨的温柔雅致、小姨的风风火火,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热闹的时光莫过于春节,记得每到大年初三,一大早起来梳洗完毕,换上母亲或小姨缝制的新衣、新鞋,背上几个北方拜年特有的大花馍,装上几包点心,就和父母亲高高兴兴地往外公外婆家赶。那时北方的冬天特別寒冷,气温经常在零下20℃左右。走在路上,刺骨的西北风穿透了夹衣,有时又逢飞雪满天、天寒地冻,冷得人瑟瑟发抖,硬是踩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地前行。到了外公外婆家,三三两两的亲戚们也陆续从各地赶来,大姨家、二姨家、小姨家,还有外婆家的亲戚……长辈们一起围坐在外公外婆的热炕上谈天说地,孩子们则在家门口放鞭炮、嬉笑打闹,有时也免不了红脸打架,总是找舅舅们评理。

渐渐长大的我到白水县云台中学求学,离家时要背上一个星期的馍,步行翻两个山沟,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校。晚上住在就地铺着麦秆的土屋子里,与同学抵足而眠;白天用开水就馒头、蘸辣椒面当饭吃,却仍苦中作乐、自我加压读书学习。考高中,上大学毕业,成家立业,一路奔忙,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我已年过半百,故乡仿佛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我不愿醒来。 姚海荣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张晓华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