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乡村振兴>>

精心扮靓绿水青山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2021-01-13 11:34:09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精心扮靓绿水青山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关于石家庄市井陉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蔡峰峰 朱书运 焦玉亮 霍维熙 王宇)

井陉县——地处太行东麓、省会西陲。多年来,井陉县一 直沿用“开山放炮、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老路子,500 多个采矿企业、400 多个露天煤场,导致污水横流、雾霾锁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以来,井陉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决心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通过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讨论”等活动,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坚决摒弃过去破坏资源环境的粗放发展模式,树立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在多方论证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坚守生态底线、打造生态景观、活跃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富民”的工作思路,整合各方力量,出台政策措施,补齐了生态短板,增进了民生福祉,成功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第四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井陉生态旅游路

坚持理念引领 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群众福祉、关乎全县经济社会 发展的长远大计。井陉县委、县政府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 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井陉的发展优势是有山有水,守护好绿水青山,就保住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因此,在深入开展的“污染治理攻坚战”中,相继实施了“蓝天、碧水、增绿、 降碳”等专项治理行动,为加快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展蓝天行动,蓝天白云成常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针对开山采矿、露天煤场带来的环境污染,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打出了一套“治污、控排、减碳、抑尘”的组合拳。在治污方面,严厉打击偷排偷放、焚烧秸秆等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达标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累计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542 家,全部关停并转、动态清零。在控排方面,对水泥行业和华能上安电厂进行深度改造、实现超低排放,全面整合碳酸钙行业,一年完成三年的产能压减任务,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4875吨、氮氧化物1260 吨。在减碳方面,35蒸吨以下、275台燃煤锅炉全部淘汰,321个行政村全部推广使用清洁型煤,上安电厂热源进城工程实现了县城取暖“零燃煤”,仅此一项压减燃煤5万吨。在抑尘方面,500余家煤场、26家洗煤厂全部取缔,转型为公路铁路多式联运方式,每年将减少过境货车35.75万辆次、减少过境扬尘近900吨。截至 2020年8月底,PM2.5浓度由 2014 年的130 微克 /立方米连续下降至56微克/立方米。

井陉县委书记刘玉渭视察水生态、水景观、水安全

开展碧水行动,潺潺清流入画来。水是生命之源,蓄水养水,才有源头活水。井陉县有 95%区域位于石家庄市二级水源保护区或准保护区,有绵河、甘陶河、冶河、金良河、小作河五条主要河流,其中49.2公里全年不断流。县委、县政府汲取1996、2016 两次特大洪灾的教训,全方位开展综合治理。对行洪线内所有违建全部清拆,对涉水工业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河流沿岸所有排污口全部封堵,大力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工业废水实现了“零排放”。全面提升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一级A标准,中水回用率 100%,出境水质连续五年稳定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金良河县城段形成了31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两岸芳草萋萋、杨柳低垂,昔日的“臭水沟”变身“舒心河”。冶河孙庄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黑鹳、金雕、白鹤、大鸨等众多珍稀水鸟纷纷前来安家落户。

河湿地

生态改善 水鸟回归

开展增绿行动,荒山秃岭披绿装。井陉县有山场 139 万亩, 其中宜林山场91万亩,但由于干旱缺水、土层贫瘠等自然条件, 加之砍柴放牧、开山采石等人为的生态破坏,致使荒山遍布、 满目疮痍。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太行山绿化工程为总抓手,狠抓植绿护绿不松劲,2001 年以来累计人工造林 15.71 万亩、封山育林39.8万亩,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递增,2019年底达到 59.42%,2020年超过 60%,“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格局正在形成。自然资源部门还与省地矿局 开展战略合作,采用“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宜绿则绿”的模式,对 221 处矿山迹地进行修复,将彻底补齐几十年的环境欠账。同时,还可以盘活建设用地 5945 亩、农业用地 3267 亩、 新增绿地 1.1 万亩。截至目前,仙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藏龙山成为省级连翘森林公园,井陉作为省会西部天然生态屏障的功能显著增强。

依托绿水青山甩掉贫困走上幸福小康路

近年来,井陉县委、县政府把“国家级‘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重任扛在肩上,把生态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在行动中,带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久久为功,对遭到破坏的生态进行了整治和修复,山山水水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也给予了人们丰厚的回报,广大群众期待已久的“绿水青山流金淌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果林——变成“摇钱树”。山区昼夜温差大、海拔适宜、水质优良、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具备发展林果产业的优势。水果中以“井陉苹果”种植面积最大,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 的要求,种植规模增加到 9000 余亩,“红满天”“井日升”“圆 景”等品牌成功进入高端市场,在京津冀果品争霸赛上多次获得“果王”称号。干果中“井陉花椒”行情居高不下,以南峪 镇张家峪村“千亩花椒基地”为示范,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产值 3000 余万元,“小花椒”成为带动致富的“大产业”。药果中以“井陉连翘”最具优势,因其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药用功效,在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经济价值不亚于林果,绿化水保作用更胜于松柏,“春看连翘花、满目黄金岭”的美景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到来。目前全县栽种面积达到 9.3 万亩,将利用三年时间打造30万亩连翘的“中国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此外,桃、杏、李子、核桃、樱桃等采摘园星罗棋布,各色林果总产量 38423 吨,直接为群众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多彩农业喜获丰收

山沟——好似“聚宝盆”。井陉有三川九岭十八峪,发展沟峪经济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着重打造以旅游生态资源为依托的“休闲康养经济沟”、以传统古村落为依托的“民俗旅 游经济沟”、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典型示范经济沟”。同时,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每年拿出 2000 余万资金支持“一乡一业、一沟一特、一村一品”加快发展,扩大“花(花椒)、红(红薯粉条)、果(有机果蔬)、绿(绿色小杂粮)”等多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出辛庄乡焦家垴高山有机小米、 测鱼镇龙凤山高山蔬菜等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和特色产品,和平庄园入选第十批“国家标准化农业示范区”,20 万头黑山猪养殖 成为直供北京四环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基地,一条条山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致富沟。

井陉国家级康养基地

山货——成为“香饽饽”。井陉境内连绵起伏的大山,植被茂盛,物产丰富,各种各样的山货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且还是大家餐桌上的佳肴、人们口中的美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这些山货越来越少,甚至一度绝迹。随着生态的逐渐恢复,那些人们喜欢的山货,尽管因其纯天然、无污染而“身价”倍增,但仍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南部山区的毛桃,虽然品相一般,但皮薄、肉细,口味甘甜,当地群众到集市或公路沿线景点售卖,常常被游客抢购一空。去年国庆节长假,仅景庄一个村就卖出毛桃5万多斤,村民高晓亮一天往返景点四趟送货还是供不应求,小毛桃真正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还有那初冬时节漫山遍野红透了的柿子,以甜度大、纤维少、吃起来香甜可口而享誉省内外。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群众采柿子、做柿饼,经反复晾晒析出甘凉润滑的柿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此外,山核桃、酸枣面、土鸡蛋、韭菜花、花椒 芽等畅销山货,也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空间。

游客——推开“致富门”。井陉秦时置县,中国传统村落达到 44 个、居全省之首,秦皇古驿道、苍岩山等“五最十景”全国闻名,且距石家庄市区仅 30 分钟车程,是省会 500 万居民天然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发动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崇山峻岭间打通了全长60.4公里的“太行天路”,建成了省会最美的“山地多彩自驾游综合体验 基地”,成功举办了彰显“古韵美、山水美、民俗美、田园美” 的旅发大会,迅速引爆了全域旅游。1600 余亩的“多彩农业示范带”扮靓天路美景,沿途 6 个旅游驿站别具特色,陶瓷水镇 南横口、剧境小镇吕家、石韵小镇于家、梦里老家大梁江等一批特色古村落惊艳亮相,形成了吕家“她的院儿”、南横口“观 陶水榭”、于家“桃花园”等一批高端精品民宿,旅游黄金期 1888 元/天的价格也一院难求。络绎不绝的游客叩开了山区群众 致富的大门,2019年全县旅游综合收益和游客实现“井喷式” 增长,分别达到 23.6亿元和550万人次。

全市第五届旅发大会在井陉矿坑大剧场隆重开幕

陶瓷水镇南横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

“井陉瓷”文创产品热卖


剧境小镇吕家喜迎八方游客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梁江

立足生态优势 做活绿色产业强县大文章

井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创新、绿色、高质量”新发展要求,把“绿色发展”整合延伸到做大绿色产业中去,科学制定产业布局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再生,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持续放大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开创了全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提档升级

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井陉县钙镁行业的总产量一度占到全国三分之一,在为井陉争得“中国钙镁之乡”的同时,也造成了“绿水变白粥、青山裹银装”的严重污染。县委、县政府在认真研 究钙镁产业发展趋势后,果断提出了“严格产能控制、硬化退出机制、突出行业引领、带动脱胎换骨”的发展思路,先后编 制出台《钙镁行业综合整治提升方案》和《碳酸钙产业转型升级十年发展规划》,拿出奖补资金1亿元,企业自筹3.5亿元, 引导全县52家钙镁企业整合成18家,全部实现能源绿色替代、 技术迭代升级,9家企业跻身“中国轻质碳酸钙20强”,8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县钙镁协会借助技术创新平台与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研发,获得国家专利56项,开发出一系列精细化、专用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广泛用于塑料、造纸、橡胶、医药、涂料等十多个行业领域,并畅销国内外市场。全县碳酸钙行业在产能减半的情况下效益不降反升,纳税额同比增长 51%。

适应市场需求,培育新型支柱产业。井陉县建筑骨料产量占石家庄市建筑市场的 80%,既不能简单“一关了之”,也不能任由粗放发展。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对矿山企业进行“全县域、全产业链”综合整治。坚持“开前门”与“堵后门”并重,一方面严厉打击无证采矿、超层越界和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保障健康良好的矿业秩序;一方面在全社会公开招选整合主体,46 家持证矿山整合重组为6个采矿权,着力打造“绿色矿山、科技矿山、数字矿山、智慧矿山”, 成为全省矿山整治试点。河北九洲矿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23亿元建设的1号矿山,引进先进工艺和高端设备,采取全封闭式生产和智能化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达100%,废水100% 循环利用不外排,年产精品机制砂石 2000 万吨。2020 年年底前2、3号矿将实现投产达效,可为省会及其周边地区提供源头可溯、绿色环保、稳定可靠的建材保障,也成为井陉县创造“绿色GDP”的支柱产业。

坚守生态门槛,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坚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才能既挣得金山银山,又保住绿水青山。县委、县政府改变过去“抓进篮子就是菜”的招商模式,立足于“生态旅游大县”的新定位,严守生态红线,划定负清单,严格实行招商项目预审制度,对项目的产业政策、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同时,紧紧围绕石家庄市“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和“四种类型经济”要求,充分利用县域产业特色、资源优势,主动对接中铁、中建等央企、国企及龙头企业,紧盯企业投资发展方向和扩能搬迁动向,先后引进、培育了中联铁运、太行古镇、蓝城康养、惠士鑫建材等一批无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精准对接石钢搬迁,提前布局、快速上马,着力建设“特种钢加工产业基地”,实现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特种材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互为支撑的发展新格局。2019 年以来,共招引落地新制造、新物流、新材料等新兴项目 21 个,总投资 125.4 亿元,项目数量、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井陉张河湾绿色能源基地

统筹融合推进 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井陉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幸福之路。

加强基层党建,先锋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 进乡村振兴中,既是“主心骨”又是“顶梁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委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充分利用党校对全县农村党员干部每年分批次进行培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做好农村各项工作中去。在“天路”修建过程中,沿线 20 多个村的党员干部,不计名利,积极参战。为及时解决资金困难,率先慷慨解囊,带动群众踊跃捐款 2000 余万元、义务出工2.49 万人次,保障了“天路”施工顺利进行。于家乡高家坡村党支部书记高建军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在全县率先成立经济合作社,带领群众在荒坡荒山上建起了130余亩的林果采摘园。同时,为接待观光游客,还建起了网红餐厅、游乐场、农家乐,既美化了环境,又富裕了乡亲。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由于有了像“天路”建设群体、高建军这样一大批以身作则、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共克难关,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提升了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县委、县政府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在成功创建 12 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特别是 在保留“老屋”的历史风貌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留住了浓浓乡愁。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域持续开展“五清三建一改”治脏清乱活动,仅 2020 年就拆除违规建筑 28131 平米,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景观等 1886 处, 创建美丽庭院 6.2 万户。同时,大力推行“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一体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投资 6504 万元招标两个保洁公司,负责全县 321个村垃圾的统一收集中转,一站式运输到垃圾发电厂处理,全县农村污水、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分别达 85%、95%以上,村容村貌由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既优化了居住环境,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

传承了优秀文化,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内核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县委、县政府依托“井陉拉花”“井陉晋 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次开展“送四中全会精神下乡”“天路精神巡回展演”等活动, 收到了良好效果。每周六坚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所有机关干部都会穿上红马甲,活跃在县城、乡村参与卫生清理活动。残疾老哥俩贾文其和贾海霞,一个双臂截肢,一个双目失明,相携相帮种活了一万多棵树,把50多亩荒滩变成一片绿州,其事迹在 Facebook、Youtube 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感动了全球无数人。曾经在省会安居乐业的赵思为,在苍岩之巅逐梦绿水青山,在 1000 公顷的荒山上建成1.5万亩的生态开发园。全县众多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涌现,传承了优秀文化,又弘扬了 新时代正能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国家非遗南张井老虎火绽放光芒

搭建了电商平台,致富渠道不断拓宽。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传统农业只有深度触网,才能更好提升产出价值。县委、县政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电商发展思路,构建起 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体系、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农村电商培训体系,实现了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全覆盖,从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策划到仓储物流、售后服务都实现了统一标准。此外,还与苏宁易购合作开设井陉馆,并先后注册了“家福泉”、“秦皇古驿道”两个公共服务品牌和“茂禾庄”石磨辣椒酱、“井秀窑”陶瓷等商标。2018 年以来, 电商中心为焦家垴村销售小米6万多斤,开启了“电商扶贫”的新路径。通过抖音、直播等方式带货,销售陶瓷用品、井陉花椒等特色产品400余万元,在为井陉带来更多“粉丝”的同时,收获了满满的订单。

补齐了城乡短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县委、县政府在创 建国家级“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同时,乘势而上补齐城乡短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县城主城区实施了总投资 20 亿元的 34 项重点工程,52 辆专用车辆不停“水洗机扫”, 确保园林城、文明城、卫生城、洁净城、森林城“五城同创” 收到实效。新城区高标准规划设计,1500 亩土地提前收储到位, 以争创国家级森林步道为目标的龙王山公园项目顺利实施,交 通路网、两馆一中心、中医院康养基地、第一小学等公共服务 项目密集启动,力争用三年时间再造一座功能配套齐全、产业支撑有力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乡村狠抓“水电路气讯”等短板提升,连年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效解决了山区吃水难的问题,25条、160多公里的电力线路由河道移建到山梁,全县农村公路达到 735 条、1186 公里,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 到极大改善,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省大部分山区县仍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进一步加快这些山区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保障。井陉县委、县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做法与经验,为全省各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山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决策、久久为功。 要深刻领会“两山”理念的科学性,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破解环境与发展困局的根本遵循,把“在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坚决摒弃“唯 GDP 论英雄”等错误理念,坚定“宁可丢掉生财路、也要斩断污染根”的决心, 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政绩观,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优化“两山”转化模式,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升级、绿色发展。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统一,才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要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以规模化、精品化、电商化为目标发展“生态农业”,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源消耗为标准壮大“绿色工业”,以全产业链、多业态融合发展为抓手繁荣“休闲旅游康养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聚焦重点、扬长避短。 两山转化不是生态功能县的专利,其他地区也要坚持补短板和锻长板结合,把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型、板块联动型、筑巢引凤型、共建共享型的典型样板,倾力呵护一方生态环境,精心谋划经济转型升级,独辟“绿”径,厚植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和县域品牌,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带动各项事业大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完善机制、提供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一个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根本性、深层次变革,对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观念阻碍和制度藩篱,必须以深化改革破题引路,完善财政奖补、人才保障、资源配置、考核评价、营商环境等各项鼓励政策,健全规划、法律、纪律等相应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牢牢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省人居环境整治办 

井陉县县委办公室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赵克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