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文旅>>

从寒门走出的“永动机”科学家

2020-09-14 17:37:52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从寒门走出的“永动机”科学家

——文安籍国际空间物理学家王焕玉先生侧记

▅ 文/ 刘雨梅

后排中间为王焕玉

70年代,王庄,河北省文安县的一个小村子,一位少年在一座篱笆围成的破旧院墙里,手脚麻利地做着木匠活。他衣着朴素,旧的蓝布上衣打着补丁,光脚穿着布鞋。他抬了抬头,眉宇间满是清新隽朗的书卷气,扫了一眼墙角下面放着的两本书,书被小心翼翼地用草纸包上了,少年的脸上掠过一丝欣喜,手下的活儿干得更起劲了。

谁曾想到,这个贫寒农家的孩子、一面做农活一面做木工的少年,若干年后,竟成为我国著名的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的杰出专家,指导和参与了神州、嫦娥、天宫、悟空、慧眼等重大航空航天工程的设计工作,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探月工程和行星科学探测做出了突出贡献。

★少年志高远

1954年,王焕玉出生在文安苏桥镇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中年得子,取乳名“国乐”。他天资聪慧、温和沉稳,勤勉努力,小学、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70年毕业后,成为这个偏远村庄的第一位高中生,被村委会聘为大队会计。因为家境贫寒,兼学木工以期日后贴补家用。

时年,王焕玉一家七口住里外两间平房。父母和三个姐姐住在里间,他和小自己四岁的弟弟焕德住在外间。外间兼做厨房和储藏室,有一口烧柴做饭暖炕的大锅,墙根储存一些萝卜、白菜、土豆、山药及米面等日常用品。里外间只隔着一层布帘。每天晚上睡觉前,兄弟两个都要把大锅的锅盖移开,台灶上的油盐酱醋收拾到地下,搭上一个厚木板,再铺上被褥。弟弟焕德提起这些陈年往事,不由声音哽咽,他说:“干了一天活,我趟下就着了,睡醒了一觉儿,天都快亮了,看到哥哥还在看书,挑着一个小煤油灯......”“条件差,冬天就在地上放个便盆,我有好几次,一早上把书捞出来,那是他困急了,书掉下去了,在墙根晒晒,他不让扔。”

就这样,对知识的渴求并未被生活的艰辛磨灭,王焕玉在无数贫苦的日子里,并没有一天放下书本,那也是他最为丰盛的精神食粮。日积月累的阅读,让这位出身寒门的少年越发厚重坚定,他少言寡语,一有闲暇便扎进书堆,沉浸到自己的世界。如果不是他留下了一些神采飞扬的文字,恐怕永远也没有人知道,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位古洼之子当时在想些什么。

1975年,王焕玉被村里举荐到苏桥镇海河指挥部工作,一篇散文《东淀里的春天》被广播站发表。“东淀的春天来了,小草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节节伸开了懒腰,大树的枝芽吐着新绿,根,却悄悄地,又往土里扎了扎......一草一木织就了东淀的春天,也织就了祖国母亲的河山。如果她需要,我愿做东淀的一滴水、做草木的一支泉......”.

★愿为泉滋万物报国家

1976年,王焕玉被苏桥镇举荐到合肥科技大学就读,并在文安县城顺利通过了考试,攻读近代物理系。据在大学就熟识先生的同事回忆:“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刻苦,当时学校环境异常简陋,盛夏室内热到窒息,他就搬着凳子到操场,点着蜡烛学习。”

“哥哥读大学时父母年事已高,他牵挂二老,想念姐弟,两年之内却不肯回家过年,只是想攒下那点路费。全班只有他和山东临沂的一个同学两年没有回过家。”

“到了第三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他给全家带回了九十七斤全国粮票,那都是从他自己的口粮中省出来的啊!当时,老娘抱着他哭,他也落泪不止。”弟弟王焕德回忆说。

先生大学四年,直到成家立业,没有和家里要过一分钱,更没有要求过任何衣物。他节衣缩食,在最低的物质需求中,一步步向着自己最高的理想靠近。而那样的信念,亦如盛夏操场上的那一束烛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197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愿为泉、滋万物、报国家!

1998年,王焕玉先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人物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2015年,因在嫦娥二号卫星x涉嫌谱仪和嫦娥三号卫星例子激发x射线谱仪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低调深沉,从未和家人谈起这些奖项,亦未谈及这些荣誉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我们只能从这些点滴回忆中看到他的赤子之心、那些少年时已经植根的坚持。

物理学家顾树棣先生的回忆:92年到93年,他和王焕玉等几位同志到意大利参加LVD实验的触发工作。意大利虽然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但由于地下室是一个偏僻的地下山洞,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王焕玉作为主力,克服了线路设计、元器件订购、印制板设计和加工等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要深入阴冷潮湿的地下山洞做检修工作,还是LVD实验中国组的兼职司机,负责同志们的运送工作。一年的并肩战斗,让他对王焕玉刮目相看。

相熟的同事说:“最忙的时候,王焕玉曾经一年365天中364天都在工作,从天亮一直到天黑。”

“有一个重大项目,历时三年,压力重大,他从刚立项时的神采奕奕,变成了卫星发射时的白发苍苍。”

★没有汇报完的成果

2018年12月2日,黄蝶满地,秋意阑珊。先生随便加了件衣服,像以往一样背上双肩包,乘车前往北京南站,去参加次日在合肥的一场研讨会。不过是一场最平常不过的出差,谁曾想到,研讨会的第二天,在作报告时突发大面积心梗,于11月4日17时12分在合肥逝世,举国哀悼,亲友痛惜!

央视沉痛发声:我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杰出专家王焕玉教授不幸去世,享年64岁;在国外封锁,国内缺乏参考资料,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参与神州、嫦娥、天宫、悟空、慧眼等航空航天工程的重要设计,取得重大成果;他一生坚守在科研一线,直至生命做后一刻,被称为“永动机”教授!

同事追思:王焕玉如长兄,温和沉稳,始终微笑示人;即便工作强度再高、压力再大,他也一身不吭,带团队迎难而上。

学生哀悼:老师桃李满天下,奖金多资助贫困学生,不慕荣利,不谈悲喜,一心传授学问,教书育人。

子侄落泪:先辈谆谆教导犹在耳旁“孩子,不要以为我可以帮上你们什么,我什么都帮不了。你们要靠自己努力,要学会吃苦。前半生不吃苦,后半生比谁都苦。”“你们来这里实习可以,但是必须要交三个朋友,它们是笤帚、抹布和暖壶,并且不能说出和我的关系。”

三个姐姐年迈,长姐已经八十多岁,姐弟情深,未敢通知。

“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对不起,项目取得的成果还没有讲完。”这是先生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依旧温和而谦卑。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毕更新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