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文旅>>

长城脚下话非遗

2020-08-14 11:08:36 来源: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长城脚下话非遗

——聚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的话题

山海关非遗节目展文化魅力。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摄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沿线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积淀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蕴含着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深入推进长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掀开了长城与沿线非遗保护的新篇章。面对时代新课题,长城文化生态保护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非遗在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战略中承担何种责任和使命?8月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长城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交流对话”在山海关举行,多位来自全国长城沿线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创新发展,探索文旅融合的“非遗+长城”路径

活动现场,景县传统布艺展位进行网络直播销售。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摄

“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这首清康熙帝的题诗,与坐落在山海关凤凰山上的贞女祠,一起向世人讲述着孟姜女与长城的传说。如今,国家级非遗项目“孟姜女故事传说”作为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万里长城的厚重历史,也丰富着长城文化的内涵。

据统计,明长城遗迹广泛分布于15个省(区、市),总长度八千多公里。千百年来,长城沿线孕育着类别丰富、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彰显长城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如何创新发展,探索文旅融合的“非遗+长城”路径,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

文化和旅游自古就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文人多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座右铭。当前,大众对旅游生活的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单纯的观光旅游转变为更加强调个性化的文化旅游。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生活品位的深度游,参与当地的民俗节庆、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

调查显示,2019年元旦期间,超过90%的受访游客参加了旅游目的地组织的文化活动,前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平均高达45%以上。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这也对旅游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文化体验的当下,将非遗文化转化为具体的场景、故事、体验项目等,更能引发游客的文化共鸣。

这样的变化,打通了“非遗+长城”的文旅融合路径,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多空间和可能。一方面,旅游是非遗传播的载体。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文化不再是不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而是人们共同感知、共同参与创造的知识与活动,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动力。另一方面,非遗的融入是提高旅游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从单一景点建设向综合旅游目的地服务转变。

河北省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省,初步确定了秦皇岛市的山海关,承德市的金山岭,张家口市的大境门、崇礼为第一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如何让长城与非遗擦出耀眼的“火花”,各地都在进行着各种探索与尝试。以秦皇岛市山海关为例,往常每年春夏时节为旅游旺季,冬季则进入淡季。去年冬季,山海关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新业态,将民俗“冷”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热”产业。“山海关古城年博会”汇聚北方地区年文化特色,展现山海关独有的“闯关东”地缘文化和长城沿线非遗民俗,让游客感受到长城文化的精粹和山海关浓厚的非遗文化底蕴。

“非遗是传承长城文化的艺术符号,也是激发长城活力的动力源泉。”秦皇岛市旅游文广局党组书记李文生说,非遗文化已经成为激活长城文化旅游的重要引擎。接下来还将充分利用长城沿线非遗文化资源,打造“一县一品,一县一韵”,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加强非遗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非遗项目向非遗产业转变。

对于如何将非遗资源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中,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王爱萍认为,长城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元素和文化形式,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甘肃省以长城文化为支撑,深入挖掘长城沿线优秀的非遗资源。”王爱萍说,甘肃以嘉峪关关城景区、长城第一墩、玉门关等长城沿线景点为依托,支持非遗文化进景区,打造与长城文化相关的非遗旅游商品,推出长城故事之旅、长城探秘之旅等一批具有鲜明长城文化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欣赏自然、了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需求,把长城沿线建设成为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是旅游胜地的“活态”文旅融合发展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非遗+长城”不是简单的“诗和远方”的物理叠加,而是“1+1>2”的复合化学反应。在出行愈加便捷的当下,“远方”已不难到达,如何让旅途中的人们感受到盎然诗意,非遗资源开发大有可为,但同时也有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李晓松认为,在“非遗+长城”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根据长城沿线景区的特点进行深入调研,对非遗进行有选择性的纳入,避免低质化、拼盘化。比如,可以选择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自然环境、文化内涵相匹配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产品进行展示展销,还有一些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可以走进景区进行演出。

统筹协调,加强长城沿线非遗资源交流互鉴

非遗美食吸引游客前来品尝。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摄

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磅礴气势屹立于中华大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交流对话中,长城沿线的相关部门代表及专家学者各自介绍了所在区域长城保护的做法及经验,也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长城沿线非遗资源交流互鉴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我国各历史时期的长城分布范围广泛,遗存总计43000余处,区域跨度和数量大,保存环境较复杂,沿线非遗资源众多,应该如何统筹协调?

早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公布之初,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便提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跨省域、跨部门的重大工程,这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共性问题。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科学界定国家公园内涵,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体制。所以,要打破部门和地域限制、避免政出多头,就应贯彻上述方案中对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在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边界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并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进行明确规定。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处于起步期,建立有效的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跨区域统筹协调,同样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非遗保护工作。李晓松认为,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统筹开展非遗保护,既要关注单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也要关注文化生态的维护;既要关注非遗保护,也要注重与文物和自然环境保护统筹推进。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加强非遗保护的区域联动,发挥长城文化带的创建作用,联合长城沿线各地,统筹整合非遗资源,研究区域联盟办法,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保护传承发展长城文化带的非遗项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调研员吕飞虎,以北京市怀柔区的“敛巧饭”活动习俗和延庆区农历正月十六举办的“鸟节”为例分析,同样是元宵节前后,以敛余粮烹煮喂鸟、祈福讨彩头为主要内容的闹元宵民俗活动,仅限在各自村域中举行。两个区域若借鉴“走会”的形式进行联动,将带动八达岭至慕田峪长城沿线村落的参与,可以让非遗项目的保护群体和保护村落遍布长城内外。吕飞虎表示,诸如此类的非遗项目,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将更好地促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非遗项目的交流互鉴、合作发展。

地域相接,文化一脉。通过云端视频连线参加交流对话的山西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坤发言表示,长城分布区域较广,要持续加强长城分布各省(区、市)的区域合作,尤其是华北五省(区、市),应携手并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深入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长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同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共同做大做强长城文化品牌,设立长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更好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长城沿线各省非遗资源各具特色,非遗保护工作可圈可点。甘肃省已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有关非遗的区域联动提上日程。王爱萍介绍,甘肃省发挥长城非遗资源的旅游功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未来将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甘肃“心有灵犀·非遗体验”入选全国100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为契机,联合长城沿线14个省(区、市),共同做好长城非遗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河北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学锋建议,在山海关古城打造展示销售区,持续举办“长城脚下话非遗”系列活动,可以将长城沿线各省(区、市)的特色非遗资源进行集中展示销售,充分展现我国长城文化和非遗传承的丰富内涵及其成果。

长城沿线地区共同发力,打破一亩三分地,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交流,将使长城沿线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力量实现集聚。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河北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陈旭霞建议,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推动京津冀地区长城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同时,由长城沿线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企业、遗产地社区和非遗传承人等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合作,推动长城沿线非遗与旅游、演艺、节庆、会展等多种业态相融合。

深挖特色,推动长城沿线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

秦皇岛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夜景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非遗永葆魅力的根本。在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非遗只有在创新和创造中实现价值的再创造,才能历久弥新、绵延不绝。如何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推动长城沿线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成为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和公众需求,生长在其中的非遗文化资源也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李晓松认为,长城沿线的文化各具特色,长城沿线的非遗亦是如此。长城文化带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在这个特殊的区域环境下,长城沿线的人民群众在民族交流融合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紧紧围绕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工作,提高长城与非遗融合的整体辨识度。

挖掘特色的前提,是摸清长城沿线的非遗“家底”,加强对长城沿线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内涵阐释等。以河北为例,长城河北段涉及省内9市1区共59个县。经初步统计,59个县域内共包含国家级非遗项目40项、省级非遗项目237项,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未来,河北要将这些非遗资源产生的原因、背后的历史等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价值,开发特色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

“河北是一个非遗资源丰富的省份,怎样强化非遗特色的影响,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国家非遗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指出,文化不能比“大小”,不能分“强弱”,而要看特色。文化特色是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强化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上下足功夫,才能推动长城沿线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让非遗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样的碰撞也带来了困惑和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吕飞虎说,北京长城文化带非遗保护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长城沿线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长城沿线传统村落原有的文化传统,面临传承后继乏人和受众减少的问题;非遗项目承担的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减弱;传统工艺产品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使部分非遗项目自然消亡或被新的形式替代等。

就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创品牌,对长城文化进行新的表达,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对话交流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一块“长城砖”。这是一款长城主题文创产品——“山海关长城茶砖”。长方形茶砖按照在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墙体内发现的带有“永固”字样城砖同比例缩小制成,包装盒里还有一本手制宣纸雕版印刷线装书——《万里长城·山海关·长城茶砖》。将长城文化嵌入茶叶这一载体中,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收藏价值,这款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广受消费者喜爱。

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董耀会表示,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生活需要的文创产品的同时,还能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播,这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深挖特色,把握好转化之间的度和方向,非遗创新发展才会呈现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宽度。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史晓多)

来源:
责任编辑:韩双志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