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县域>>

河北阜城:创新模式力促农民增产增收

2020-08-11 09:36:00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关于衡水市阜城县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张保强 蔡峰峰 朱书运 周洋 张志强

衡水市阜城县辖6镇4乡,610个行政村。全县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017年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以来,阜城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严重制约农民增产增收等突出问题,把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形成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兴旺”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了一系列农业结构调整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全县大规模种植高粱10万亩、西瓜10万亩、鸭梨10万亩、其他特色产业7万亩,农民亩均增收1167元。先后荣获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省级特色农产品(高粱)优势区等荣誉称号,并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就农业结构调整做了典型发言。

创新产业布局模式  破解了“调整思路不清盲目发展”的难题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有利于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近年来,阜城县委、县政府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制定实施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破解了在规划产业布局中多年来存在的“产业布局小而乱,种植规模弱而散”的难题,在全县逐步形成了以高梁、西瓜、密植梨为主,设施蔬菜、谷子、大豆等为辅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了农民持续增产增收。

10万亩高粱,托起了致富希望。阜城县崔庙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机耕灌溉条件便利。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全镇耕地面积90%以上,由于其经济效益偏低,助农增收效果并不明显。2016年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布局规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土地优势,大力推广酿酒用红高粱种植,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引入“冀酿1号”、“冀酿2号”等优良品种,并组织各村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17家。由合作社为农户发种子、教技术,并负责指导农户种植、收割、销售,如今每亩高粱可收获1200—1400斤,亩均收入达1400元左右,比种植玉米增加50%。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巨大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全县红高粱种植面积由最初的5000亩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亩,总产值高达1.23亿元。

10万亩鸭梨,加快了脱贫步伐。霞口镇是“天津鸭梨”的主产区,梨树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素有“鸭梨之乡”的美誉。在规划产业布局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农户种植意愿,对鸭梨种植面积,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帮助农户引进了“新梨7号”“玉露香梨”等密植梨优良品种,比多年种植的老品种优势显著,不仅口感营养俱佳,而且生长周期快,三年即可挂果,五年达到盛果期,亩均增产3000斤,每斤市场价格可卖到到2元,比传统鸭梨高66.67%。霞口镇还借势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打造了“运河梨乡、万亩梨园”,梨乡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活宜居、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干部、群众都说,梨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不但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还让我们摘掉了贫困“帽子”。

10万亩西瓜,鼓起了农民腰包。漫河镇耕地属典型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西瓜的种植。虽然全镇西瓜产业起步较早,但由于瓜地分散零落,难以形成规模,加之技术管理落后,“好瓜卖不上好价钱”的现象屡见不鲜。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在多次征求瓜农意见的基础上,对加快当地西瓜产业做出了科学规划。通过建设西瓜市场、培育合作社、发展经纪人协会等扶持举措,走出来了一条“市场+合作社+农户”的新路子。每年的5—7月份,西瓜市场的平均日交易量达30万斤以上。漫河西瓜也从最初的单一品种“京欣一号”,扩充到现在的“甜王、华新868、国育九号”等多个优良品种,通过新品种的引进和规模化种植,西瓜产量由最初的亩均6000斤增加到7300斤。如今全县西瓜种植面积达13万亩,漫河西瓜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名优农产品,产品远销京津、东北及南方各省。西瓜产业——已成为鼓起农民腰包的“绿色银行”。


县委书记申文霞同志调研密植梨栽培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破解了“阻碍产业和规模化经营”的难题

近年来,阜城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土地经营还处在“一家三五亩、散落七八处”阶段的实际情况。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要求,探索创新了“三种土地流转”模式。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全县流转土地30.14万亩,进一步加快了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发展产业化的进程。

向种植大户流转,实现了增产增收。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的力度,给种植大户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平台。建桥乡西多村的种植大户多国元,看到大家种植小麦、玉米每亩效益不足300元,便萌生了流转土地的想法。在村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本村土地270亩。先后购置了大型机械实行机械化作业,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节水浇灌设施,每年亩均效益都在1200元以上,全部流转土地增加效益24.3万元。阜城镇郭塔村的种植大户郭子然,起初只有耕地35亩,也是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流转了本村耕地145亩种植密植梨。为了增加收益还购置了植保设备、车辆等10余台套,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不仅亩产量比分散种植时提高了800斤,还带动了32户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据统计,到2019年底全县共有种植大户413家,流转土地62789亩,亩均增加效益760元,共计增加效益4772万元。

向合作组织流转,促进了产业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向合作社流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阜城镇王庄村的梨丰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覆盖农户85户,流转土地200亩。多年来全村种植小麦、玉米,成本高、收益低。合作社成立之后,抓住县政府大力扶持发展经济林优惠政策,大规模种植密植梨,不仅改变了以往土地零星、分散的传统经营格局,还解决了一家一户过去“办不了、办不好”的事,直接带动了85家农户亩均增收10500元。漫河镇后八丈村的丰源合作社社长李占平,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流转24户土地186亩建起了春秋大棚,亩效益达到2.5万元,亩增收2.2万元。截止到2019年底,全县向合作社流转土地71686亩,涉及农户6753户,有效改善了资源配置,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空间。

向龙头企业流转,开创了双赢局面。县委、县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出租、转包、托管”等形式,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培育和催生了一批以农业项目为主的本土企业,也使一大批农户从中受益。河北磊钢建设集团在大白乡粗布刘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6000亩的苗木培育基地,由于企业对苗木培育实行了精细管理,不仅提高了苗木质量,还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粗布刘村种植大田作物,亩均收入仅有850元左右。土地流转之后,除每亩地租金有1000元以外,企业还提供了26个就业岗位,带动260户1100余人实现增收致富。衡水德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漫河镇流转土地5000亩,建起育苗、高标准日光温室基地和春秋大棚,直接带动2000余农户从事瓜菜生产,比农民自己种地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通过流转土地,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县委书记申文霞同志查看辣椒生长情况

创新龙头带动模式  破解了“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难题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既能有效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阜城县委、县政府抓住以往在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中存在的“少、小、弱、低”等问题,按照“分工合理、利益共享”的指导思想,创新了“三大企业带动”模式。截止2020年上半年,全县龙头企业吸引带动了3.1万农户,参与特色产业种植,户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全程服务带动型,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快车道”。阜星科技现代农业园区,是以酿酒用红高粱种植为主的企业,企业在与农户合作中,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切身利益,创新了“八统一分”半托管服务模式。具体做法是:企业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指导、统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经营”的全程服务模式,既减轻了农户的负担,又提高了管理质量。企业为了让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还多次派业务人员到贵州、四川等地,对接茅台、泸州等酿酒企业跑办订单,大幅度提高了业务销售份额。同时,企业还与农户签订了保底回收协议,从种到收,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省时省心又省力,收入比种小麦、玉米高出一大截。阜星科技现代农业园区也是通过“八统一分”经营模式,吸引周边1.6万农户种植高粱8.6万亩,亩均增收750元,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企业三保带动型,农民吃下了互利双赢“定心丸”。云农芳香现代农业园区,是一家集特色农产品种植、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企业通过首创的“三保”经营模式,搭建起与农民互利双赢的平台。一订单保底:与农户签订农产品回收订单,农户的经济收益不变。一卡通保惠:企业为农户统一办理一卡通,可持卡在企业指定的农资商店、幼儿园、养老院享受消费打折,同时,还可享受教育、养老补助和就业优先、股份分红等五大优惠。一机制保赢:企业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管理,既降低了农户投入成本,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企业“三保”经营模式,实行两年多来,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和好评。更为可喜的是,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日趋显现,先后有1800家农户与其签订了合同,辣椒、玫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6750亩和1800亩,每亩均纯收入达5000元。

股份入股带动型,农民端起了旱涝保收“铁饭碗”。2017年阜城县冯塔、张桥等村成立了以种植冬桃、密植梨为主的合作社。农户以承包地折合股份入股,按股份分红,与合作社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合作社这种让农民“在家门口种自己的地,赚合作社的钱”的经营模式,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效应,很快周边几个村的土地全部流转到了合作社。为确保入股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合作社还实行了“以短养长、以短补长”的办法,前两年采取了林粮间作模式,得以在短期内就有了经济效益。自第三年开始按股分红,每亩800元,第四年每亩1200元,第五年每亩分红可达2000元。此外,再加上农户在合作社的打工收入,这里的农民成了“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赚、年年有分红”被人羡慕的新型农民。同时,“股份入股”的模式,不少乡、镇纷纷效仿,很快带动1600家农户种植密植梨、黄桃等经济作物1.2万亩,让一大批农民告别了贫困,端起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创新院县合作模式  破解了“科技服务农业存在短板”的难题

阜城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创新上下功夫,用力气,补齐了在院县合作中“管理机制、推广体系、科技研发”存在的短板,积极与科研院校对接,并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为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为媒,农业借势腾飞。阜城县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展开对接,在全省首创了“五个一”院县合作模式。选聘了高粱专家杜瑞恒、西甜瓜专家高秀瑞、花生专家李玉荣等首席专家,每一名专家“指导一个高效产业,选配一支服务团队,打造一个示范基地,壮大一家龙头企业”。各位专家每年为合作社、种植大户授课53次。通过“五个一”的合作模式,阜城县的高粱、西甜瓜、花生、大豆等高效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阜城县还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聘请专家教授为产业发展顾问,为阜城县量身制定了高粱、密植梨、西甜瓜等特色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几年来,全县各类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绿色为先,推广先进技术。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全县普遍推广了“多膜覆盖、集约化嫁接育苗、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种植模式,以及生物防治、蜜蜂授粉、旱作雨养等先进农业技术。截至目前,全县先进种植技术推广面积达31万亩,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3项,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5%以上,产业科技贡献率达68%。以省农科院选育的“冀酿2号”高粱品种为例,其抗蚜、耐旱性好,实现了全生育期免浇水、不打药的绿色生产。随着绿色技术在全县的推广,高粱、西瓜、梨等特色农产品亩均增产2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42%。

人才为本,培育职业农民。县委、县政府在不断深化“院县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农时季节分段开展了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销售全过程的培训。通过培训,充分满足了新时代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中,“全程跟踪服务”是为参训对象提供一个产业生产周期的生产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同时,以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本地乡土人才为主,以农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为辅,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现已入库人员49人,教学范围涉及粮食、蔬菜、林果、农业工程等近十个领域。此外,还制定实施了《阜城县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计划》,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进度等做了详实安排。全年可培训农民2928人次,造就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代县长石瑞发同志了解甜瓜生产

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破解了“产业脱节经济效益低下”的难题

阜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准确把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各项要求,更加注重产业间的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整合,开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局面。

做优一产,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扩大种植规模这项工作,只要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有需求,不管遇有多大困难,都千方百计想办法给予及时、圆满解决。阜城多维农业生态观光园建园以来,以特色梨果种植为主,所产的梨果以皮薄汁多、肉质细嫩、含糖量高畅销省内外,2018年梨果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园区领导层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目前的2000亩种植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提出了扩大种植规模3000亩的请求。县委、县政府立即在园区所在地霞口镇召开会议,制定工作方案。霞口镇及时与涉及到的5个村支部书记进行了沟通,大家统一了认识,按照方案要求迅速行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任务。园区种植规模扩大后,有力推进了果品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每亩梨果均增加收入2.5万元,有时一个梨果竟卖到10元以上,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抢手货。

做强二产,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河北津津食品有限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本地万亩梨果产业,建成两条梨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每年消耗优质梨果1万吨,年生产灌装鸭梨汁1万吨以上,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河北益彰食品酿造有限公司成立之初规模较小,其酱油、醋等农副产品仅销往周边几个县、市、区。随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益彰公司抓住机遇,与本地产业园区展开深度合作,利用本地优质高粱、大豆酿造的五粮醋、味极鲜、饺子醋等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迅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特色农产品不仅广销全国各地,更出口到美国、瑞典、德国等欧美国家。如今,益彰公司年加工各种调味品3万吨,总产值达6000多万元。

做活三产,增设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点。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快、更多的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在增设网点上做足了功课,县里每次召开会议都把这项工作做为一个重要议题,号召县、乡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动员自己在外工作、生活的亲朋好友,对家乡增设销售网点给予支持和帮助。漫河镇许铺村许瑞旺,利用自己多年从事西瓜销售,与各地客商来往密切的关系,通过多次联系,在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十多个省市地设立西甜瓜销售网点34个,年销售农产品2800吨,年销售额达到1100余万元。原在河北省科技厅工作的刘春生,充分发挥自己人脉广,部门熟的优势,多次往返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找门路、托关系,为家乡增设销售网点做贡献。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2019年新增23个直供销售网点,形成了稳固的销售市场。截至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共设立销售网点242个,年销售各种农产品3.4万吨,年销售额1.2亿元。

创新产销对接模式  破解了“产销渠道不宽对接不畅”的难题

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和农产品集中流通的矛盾,实现农产品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重要保障。阜城县委、县政府从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单打独斗、买难卖难、销售渠道不畅、产品价格不稳”等问题入手,创新产销对接模式,搭平台、建网络、拓销路,把全县产销对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筑巢引凤,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农业节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将农业节庆运用到打通产销对接渠道中,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还能给农民带来持续增加的经济收入。县委、县政府根据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果蔬花卉、乡风民俗等特点,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漫河西瓜节”、两届“红高粱文化节”和三届“梨花旅游文化节”,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主题鲜明的农业节庆活动,也形成了一批农事民俗、采摘体验等知名品牌。通过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客商前来参加活动,并达成了采购意向,其协议收购价格均高于市场价格5%以上。北京鹏程万达果品公司在第九届“西瓜节”上与阜城县签订西甜瓜采购协议,年销售西甜瓜10万吨。

产销衔接,全力拓宽产品销路。阜城县特色农产品包括高粱、西瓜、甜瓜、花生、鸭梨、冬桃、葡萄等十多种,种植规模达到了每年40多万亩,以往“一家一户、零敲碎打”的销售模式与产业规模不相适应。县委、县政府找准症结所在,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2019年由县政府牵头,带领有关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远赴北京、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与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产品加工、酿酒企业进行对接,全力推销阜城县的“新梨七号”、“冀酿二号”、“美白伊人大豆”等特色农产品。期间,与各类企业成功达成各类农产品采购协议10万吨左右。同时,还积极承接北京产业外溢,建设了北京老字号食品产业园,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了“王致和腐乳”等一批中华老字号食品企业落户阜城。

借力网络,积极推进电商经济。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传统的种植业只有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效益。为此,县委、县政府积极搭建了“阜城县供销易购”电商平台,与全县610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覆盖全县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营销体系,实现统仓、统配,降低了配送成本。还相继开通了淘宝、京东、微店、扶贫832等多个电商平台,农产品年销售额达3860万元。阜城县还与京东金融集团展开合作,设立了全国首家京东金融扶贫小站,“百年老梨”等50多种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网上销售,年销售额达到6000多万元。2020年春节期间,还开展了县领导直播带货活动,不仅为阜城农产品赚到了满满的“流量”,更收获了满满的“订单”,活动期间平台点击量达200万次,合计网销额44万元。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阜城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县,资源也相对匮乏。从产业结构上看,与我省其他县(市、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却能在短时期内取得农业结构调整的显著成效,其中的成功经验,给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持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土地。同时,还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保障。二是培育经营主体,促进集中流转。要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科技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通过承包、投资入股等形式,集中流转当地分散的土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多方融资,强化金融支持。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定向发展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群体的建设。要以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选准农业开发项目,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引领作用。要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高本地涉农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器”和“火车头”。三是加速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要加强引导,以利益为纽带,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和市场体系,从而处理好农民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要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此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支持。一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进行培训,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针对本地特色产业,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确保每户都有一名熟练掌握种养技术的农民科技带头人。二是丰富农技培训形式。要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趋势,增加线上培训形式,提高农民专业技能。要组织专门的技术小分队,着力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三是积极转化科技成果。要继续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围绕本地农业产业技术需求,将科研院所培育的新品种、研发的新技术予以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一是要找准工作站位。要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包办代替,要通过“舆论引导、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等方式,调动起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要科学制定扶持政策。对成方连片发展特色产业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以助其不断扩大发展规模。要持续加大涉农项目的跑办力度,落实好设施农用地、涉农项目税收等国家有关政策,努力帮助农民和涉农企业解决资金技术、风险规避等难题。三是要建立健全落实工作机制。要实行领导包抓、部门主抓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明确工作重点和配套措施。要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工作落实好的要进行表扬,落实不到位的要给予批评,努力形成“人人有责任,个个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发挥好政府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作者单位:省农业农村厅、阜城县政府办公室)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韩双志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