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深度>>

郭成志走了,他心里揣着一座山

2020-07-22 17:51:28 来源:河北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7月21日,上千名群众含泪送别郭成志书记。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阅读提示

郭成志走了。

他生前要求死后不收礼金、不设灵堂。

7月21日12时30分,他的追思会只举行了不到10分钟。

送行的人们在村口的小广场黑压压一片。

80多岁的本村老汉来了,上前鞠个躬;邻村的党支部书记来了,亲自扯着条幅送行;白发的老太太顶着大太阳,坚持要举着花圈再送一程……

他们都说,郭成志心里揣着一座山,这座山既是村里靠山吃山的坐化山,也是老百姓长远发展的金山银山。

郭成志,生前为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

郭成志。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他的家  是村里最后一户翻盖的

一块陈旧的确良白布,盖在略有塌陷的沙发背上,坐垫是用土灰色碎布缝的。

这块垫子上,坐过省里市里来视察的领导,坐过郭成志请到村里的教授专家,坐过前南峪村来寻求帮助的村民。

这里是郭成志的家。

2019年,前南峪村光旅游收入就达到了1100多万元,每位村民每年发放福利金3400元,可郭成志从1986年兼任浆水镇副镇长后,村里的工资一分钱都没拿。

郭成志的家位于前南峪村几排房子的中间,既没有最后一排的视线好,也没有第一排出入方便,家门口也就能停辆摩托车。

前南峪村家家户户二层楼,盖新房村集体出资一半,可郭成志的家,却是村里最后一户翻盖的。

他曾经念叨,1963年当地暴雨导致他家的房屋倒塌,是村里人义务帮他盖起两间新房,这恩,他得还。

2004年5月18日,郭成志在和村两委成员规划村里的长远发展。

前南峪村旧厂部楼道里,停着一辆满是灰尘的天凤牌二八自行车,全村人都知道,不出门的时候,郭成志就骑着这辆车,从家里到厂子,从厂里到山上。

其实村里给郭成志配过车。1985年,村集体买了一辆雁牌轻型货车,王双伍是司机。这辆车不是专车,既买配件又拉货,拉着郭成志到省里开会,也拉着他联系村企业产品的销路。

1988年,村支委会讨论,觉得这辆车太破了,特别耽误事儿,村集体也有了一定资金,他们决定换辆好一点的车。

从上海买的桑塔纳开回来了。王双伍拉着郭成志离村口还有1公里,郭成志就让停车。他邀请每一位遇见的村民坐坐村里的新车,他跟在后面慢慢走着。

王双伍至今记得石家庄和平东路上曾有一家名为益明园的小旅馆,1986年前后,一到石家庄,郭成志都要求住在那,原因只有一个——便宜。10元两张床。可当时前南峪村的村办企业已经实现年产值过百万元。

前南峪村有村规,谁违反了也不行。比如集体所有的果树结果了,谁也不能动,为此,村里还设过“检查站”。

郭成志的大儿子上小学时,和几个同学贪玩,从板栗树下拾了几颗栗子,凑巧就让郭成志“逮着”了。他把大儿子一顿训不说,还按照村规交了5元钱的罚款。

现任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感慨,郭成志对亲属的教育让所有村民都服气,郭成志的大儿子每次回村,在村口就下车,走进村里跟遇到的每一位村民打招呼。

郭成志的老伴儿也是本村人,亲戚不少。但妹夫郭天锁摆摆手说,要不是郭成志当村干部,说不定他还能要求点福利。郭天锁在其他村民承包的果树园里干了一辈子,他的老伴儿是郭成志的堂妹。因为老伴儿户口没落在村里,也就没了每年3400元的福利金。郭天锁知道,为这事儿找郭成志,找了也白找。

2019年8月,郭成志因身体状况不佳,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治疗。天就要黑了,他提出要连夜赶回村里。王双伍说,这回去得几点了?你就不能好好养病?

郭成志很坚持,说村里有好几个事得办。王双伍拧不过他,他们赶回村里已经近半夜。一进村口郭成志就让车停下,第二天村口的墙壁上要镶嵌“壮大集体经济”几个大字,他要提前看了,对墙多宽、字多大,心里有个数。

7月21日,上千名群众含泪送别郭成志。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他办事  都是为了村里好

追思会上,给郭成志送行的不只有本村人。朝子村、栗树坪村、下店村,条幅落款都是村委会。朝子村党支部书记何世山亲自扯着条幅送郭成志,中午太阳很毒,他一脑门子汗,“得感谢老郭,他把科学种植带到了浆水镇的山沟里。”

1977年,郭成志当选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6个生产小队的队长和2名村干部,前往唐山遵化、迁西学习板栗先进种植技术。

郭群保是小队长之一,他回忆,学习一周后,他们都觉得,前南峪的条件也很好,关键缺一位能指导板栗种植的专业技术人才。

郭成志三下秦皇岛昌黎县,请回了一位板栗专家王金章。但专家拿着剪刀上山剪枝的第一天,老百姓就惊了。两百多年的老树,能剪下上百斤树枝,按照庄户人家的经验,树枝都没了,果子往哪挂?

有人质疑,有人退出,还有人把磨剪子的石头偷走了。

郭成志相信科学会“说话”。13000多棵板栗树都进行了剪枝后,迎来了1978年的收获季,板栗的收成比往年提高了几倍,这下,村里人都服了。

这技术通过前南峪村,传到朝子村、传到栗树坪村……

正是他对科技工作者的这份尊重,引来了河北农业大学的于宗周、李保国等一位又一位农业专家。前南峪如今接待游客的东沟、西沟和建滩沟,上层茂密的用材林、中间层的干果林、下层的果树林,正是专家们科学指导的结果。

其实,当年郭群保就坚信,郭成志请来的能人一定“能”,“他想干的事儿,没有干不成的。”

现在的前南峪村,山清水秀,干净整洁。 河北日报记者邢云摄

1985年,前南峪村的村办企业要投产,村民集资了一部分,资金还差大几十万。王双伍跟着郭成志到邢台一家银行找行长跑贷款,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

郭成志就在银行门口等人家下班,跟着人家回家。王双伍年轻爱面儿,提醒郭成志,让人家撅出来多难看?

郭成志一脸坦然,“你这胆小怕事,啥也弄不成。这是为村里跑,我自个脸面算啥。”

这份真诚打动了银行负责人,贷款到底让他跑成了。

很难想象,郭成志坐6小时手扶拖拉机去山西买高产的玉米种子、坐4小时货车跑到河北省五矿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什么项目挣钱。“他脑子灵活,胆子大,只要能给村里挣钱,什么办法他都想。”王双伍说。

王双伍拉着郭成志,一周至少跑三趟石家庄,一年就跑了十万公里的里程。

这是因为当时村里只有一部手摇电话,还要通过县、乡两级转接,郭成志早早意识到信息就是效益。他跑河北省外贸局、河北省商检局,回村里请专家论证,上马化工项目,最多时村里有14家村办企业,几乎都盈利。

为了村里的发展,郭成志还担过风险。

1981年,全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俗称的分产到户。郭成志研究了中央文件,却琢磨着前南峪的山不能分:村里的10条沟刚治理了一半,这一半的山沟里种下的果树还没挂果,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很难做到科学管理,另外,剩下的一半山,数千亩之广,单个农户也没能力把山沟里的石头全都扛出去。

郭成志提出,全村分成农、牧、工、林四个专业队,搞专业承包责任制。

这期间,有人把告状信写到了省里,也有人揣测郭成志有私心。

1981年10月,邢台县委派工作组到村里做民意测验,346户,有37户同意分产。1982年3月,有27户同意分产,1982年10月,有17户同意分产。

郭成志不是没压力,他曾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馆长杨树说起,那段时间也很伤心。但为了村里好的事儿,责任都他担。

上级肯定了前南峪村的做法,认为这是符合上级政策的承包制形式,前南峪村的经济模式被保留下来。

2016年7月19日邢台暴雨后,邢台很多村子受灾。杨树到附近村里查看灾情,发现前南峪村的村民坐在村口一点不慌乱,了解得知,村民受灾的损失,个人仅承担5%,村集体承担95%。

2004年5月19日,郭成志和乡亲们在一起。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一“红”一“绿”  是他留给村里的

郭成志去世后,他的身体上盖着两面旗子,一面党旗、一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旗。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名誉馆长苏北,也是一名抗大后代,他拿出手机给记者看,抗大后代的群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抗大后人对将校旗盖在这样一位农民身上,没人提出异议。

1940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部建在了前南峪村。先后有5000多名学员在浆水镇的浆水川沿线工作学习,为我党培养了大量军事干部。

郭成志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很看重这份红色传承。

1983年,郭成志就推动在村里筹建了一个小型纪念馆,1986年又修建了抗大纪念碑,随后纪念馆几次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并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等。

这份传承,在当地已深入骨髓。

2004年5月18日,郭成志在为村里的党员讲党课。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苏北印象深刻,当地要建一条抗大路,涉及附近不少村村民的树。“上午开完会,下午前南峪村涉及的树就砍了,个别村的村民要先谈补偿。”

前南峪村有106名党员,相比全村1500多口人,这个数字也并不算少。村委会的党员活动室,每个月15日要召开例会。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在这个会上念叨,该表决的表决,该讨论的讨论,这个传统从1977年至今,保留了43年。

这份红色传承,被认为是郭成志留给前南峪的“红”。

与之对应的,是他留给前南峪的绿。

前南峪宾馆,几个旅行团又把宾馆住满了。导游大多会介绍,这里曾是前南峪村的化工厂。

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郭成志跑回来的项目之一。1993年,村里上马了金属硅企业,王双伍担任负责人,厂子每年利润能有100多万元,还解决了村里2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01年起,前南峪村陆续关停了几家村办企业,王双伍寻思,金属硅厂盈利不少,肯定不会关。

2005年,在村委班子会议上,郭成志提出,要关停金属硅厂。“我第一个不同意!”王双伍回忆。郭成志会上会下给他做工作,让他看看流臭水、冒黑烟、倒黑渣的前南峪,说不能这样发展下去。

王双伍被说服,还不是他看不到的那个长远,而是他跟随郭成志多年,相信郭成志看准的事情稳妥。

首先关停的本村三家企业,一度年产值数百万元。

2017年,前南峪村最后一家村办企业海绵铁厂关停,厂长郭河山此时已经离村在此工作20年。他对关停企业心情复杂,回村干什么?

回村接管了前南峪生态旅游管理处副经理一职时,郭河山才发现,郭成志此前为前南峪的生态旅游发展已经铺路多年。他甚至无法想象,郭成志脑子里怎么盘算的村里几十年的发展,而且次次都踩到了步点上。

一“红”一“绿”,打造了前南峪的旅游品牌。去年,前南峪的游客数量达到了40万人次,门票收入有1100多万元,村里还建起了和生态旅游配套的苹果加工厂、蜂蜜加工场、板栗加工厂,都是无污染的企业,再次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郭天林也曾困惑,郭成志这位小山村的基层干部,哪来的这份先见?

有人说郭成志天天看新闻联播、日日读人民日报,关心国家政策。但同时,郭成志更关心的,应该还是前南峪的山吧。(河北日报记者白云、邢云)

郭成志和村民交流。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记者手记:会有更多的郭成志

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老党员郭成志生前的心愿。他做到了。

1963年那场洪水,把前南峪村毁得不轻,地冲毁、树冲断,日子几乎就没法过了。

郭成志带着全村做了20年规划——五年垫田、五年绿化、三年治水、七年治山。

郭群保参加了这一规划的实施。肩扛手抬,石头清走,好土担来。别人推一车土,郭成志得推两车,“什么叫干部?凡事干到前头才叫干部。”

前南峪村村史馆那些黑白照片,记录了那段堪称惨烈的治山治水行动,有人付出生命,有人落下残疾。记者向老村民求证,是什么让他们下定决心?

他们说,就想吃上饭。

也正是那时繁重的体力劳动,让郭成志落下胃疼的毛病,很多村民都见过他在山间地头喝中药,擦擦嘴继续刨石头——全村等着和山沟子要口饭。

1983年上马村办企业,是郭成志认准了无工不富。

有人说,郭成志这灵光头脑,要是自己干,得是全村第一个万元户。可他创办了14家村办企业,没惦记过村里一分钱。前南峪村早在国家要求农村集体经济账目公开之前,就把村里的大小支出都上墙公布。

2001年,前南峪村选择转型,郭成志要让后世子孙也有饭吃。

得益于发展旅游业,村民郭春燕2004年回村开了个小卖部。去年,又办起了春燕农家乐。如今,像郭春燕这样吃旅游饭的前南峪村民不在少数。

在经历了关停化工企业的阵痛后,旅游产业,再次给前南峪带来了真金白银。

有人羡慕,前南峪曾有这样一位有先见之明有干劲的干部。可有村民说,基层干部心里始终揣着群众,揣着村里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郭成志。(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胡洪月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