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要闻| 民生| 乡村振兴| 科技| 学院| 体系| 视频•直播| 深度| 县域| 乡风| 说法| 健康| 文旅| 生活| 供求| 电子报
河北农网>>要闻>>

脱贫攻坚故事|75盏路灯照亮乡亲们的前程

2020-07-14 10:53:28 来源:河北农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过去看淮海战役的纪录片,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无数父老乡亲自发推着小轮车送补给上前线,不辞辛劳,把自己的口粮节省下来,支援人民子弟兵。无论多苦多累,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充满了对前线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满满期许。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眼眶总会湿润,这是怎样的一种军民关系?怎样的一种干群关系?我们工作队也感受到了乡亲们的这股热情,从刚开始的冷漠相对到如今的热情相处,与乡亲们的感情愈发醇厚。我们暗暗发誓,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绝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和期许。”这是河北农民报记者在省委组织部驻涞源县金家井乡北牛栏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曹志民的驻村日记上看到的一段话。河北农民报记者在征得几位工作队员同意后,翻阅了他们的驻村日记。

北牛栏村漂亮的太阳能路灯

工作队员朱国峰:从清理杂物堆开始

一大早,我们就去北牛栏村旁边的一个“制高点”考察,俯瞰全村,思考着怎么为村里更好地作贡献。

工作队决定先对村委会外面的一堆杂物动手。据了解,村里的水泥路主干道是2006年修建的,修建时的杂物全部堆在村委会外面的主干道上,加上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黄泥、生活垃圾和动物粪便等,这堆杂物已经堆成了小山,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交通。

当我们热火朝天地拿着铁锹铁镐开干的时候,有些村民围观了上来,不一会儿也从家里拿了铁锹铁镐和我们一起清除小山。期间,我问村民为什么这堆杂物这么久都没人清理,他们说这堆杂物又不是自己家的,自己为什么要管,给自己找麻烦?我又问他为啥突然帮着我们清杂物了呢,他挠挠头说道:“刚才看你们仨干得那么起劲,觉得你们是省里来的,都那么热心地帮助我们村,我们再在边上看,那就不是人哩!”

听了老乡的话,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什么叫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就是啊!以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冰冷的文字材料上,这下真真切切让我在现实工作上感觉到了,这种感觉实在令我自豪不已。在脱贫攻坚中,只要党员干部敢于对困难亮剑,乡亲们就会跟着上,人心就会聚拢起来。只要人心齐,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脱贫攻坚务必要“实”,乡亲们还是很想干事的,关键缺带头人,希望我们今后可以成为这样的角色,带领乡亲们一起干,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7年4月10日)

村民住房(改造前)
村民住房(改造后)

工作队长曹志民:村里的路灯亮了

时间,随太阳的西沉流动着,路灯仿佛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次递亮起,顷刻之间灯光点亮星空,彼此遥相凝望。流光溢彩装点着凉夜。三三两两的村民结伴而出,或驻足,或闲谈,笑声、歌声,渲染进这静谧而清晰的山村夜景。

还没有安装新路灯时,夜晚在村里走动还真是一件让人提心吊胆的事儿。虽说原来也有那么几盏灯,但间隔远、数量少,山村的夜色尤其的黑,不时还传来几声似狼嚎一般的犬吠声,让人不禁加快脚步,寻找下一处的光亮。路灯亮了,不用再担心夜深路难行了。

昏黄的光晕,搭配上灰瓦白墙,使夜色中的山村多了那么几分韵味儿。

当夜色渐深,人群散去,路灯依旧在黑夜中执着坚守,静默等候着。75盏路灯,照亮的不仅仅是山村,更照亮着乡亲们的心。就像一位同事曾说的:“灯照亮了山村曾经黑暗的路,更照亮了美好的前程。”

(2018年6月13日)

驻村队员和群众一起清理垃圾

工作队员赵俊:修扫帚的启示

今天走访时,见曹四清门前围了一群人。走近一瞧,是张成在修扫帚。说起修扫帚,还是头一回见,村民还保留着节俭和纯朴,再旧的东西都舍不得扔,缝缝补补还能接着用。通过拆旧、填新和重装三个环节,一个旧扫帚重获新生。过程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都可以读出些许道理。

新事物总是由旧事物一步步地发展而来,逐渐替代旧事物。一个村庄的建设和改变最先也是要打破陈旧,不仅是拆除旧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要破除人的旧思想。然而,纯朴的民风,节俭的精神,勤劳不怕苦的劲头儿,这些都不能丢弃。

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讲究方法,把握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填新重组的过程,是需要配合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也有着太多需要相互配合的地方:自身内部的配合,三人虽各有分工,但协作更为重要;与村干部的配合,村干部是我们告别陌生、尽快融入和推进工作的依靠;与群众的配合,我们的工作与群众的需求相契合,他们积极参与了,就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所有这些配合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达到精准的,而是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把握好了火候儿、工作方能顺利完成。单纯地依靠一方,始终都是难以推进的。

量变引发质变。循序渐进,也是其中必须把握的重要一点。遇到难题,一次性解决掉固然最好,但大多情况下,需要反复地思量,不断地磨合,耐心地做工作。门前的乱堆乱放,一次性消除掉不大可能。村里的花儿一次性全部种好也不大可能。我们就耐心登门拜访,一家一户慢慢清理;每天拎着小桶,一块一块空地平整栽种……改变环境如此,改变人的思想更需如此。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时,需要一次次地做工作;质疑时,需要一点点做给他们看。就是在这一次次一点点当中,才会慢慢有了改变,最终取得成效。

一把扫帚,浓缩的不仅是质朴节俭的精神和生活智慧,更在这修修补补的过程中,蕴含着不一样的道理。

(2019年11月24日)

牛栏夜景

工作队员王浩:为山村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学个跳舞,再学个画画,乐器总得学一个……当城市里的家长为给孩子报补习班难以抉择的时候,在山村,同龄的孩子可能在玩泥巴、可能在和家人一起捡土豆,还可能在帮着家人给大牛添料……受环境及眼界的影响,山村的孩子努力的动力有待增强,人生的目标比较模糊,要打破这个思想的樊笼,就要让他们看到天有多大、地有多广、“放牛以外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在2020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准备了一些特殊的“礼物”送给了村里的少年儿童。希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坚、迈得更远、冲得更高。

一次升旗仪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是北牛栏村的未来,是伟大祖国的希望。为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奋斗新时代、彰显新作为、贡献新力量。我宣誓: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定青春信仰;二、有抱负、有志向、有梦想,感恩父母、造福家乡,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坚定过硬作风;三、爱学习、爱劳动、爱拼搏,珍惜时光、奋发图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定学业有成。我们一定说到做到,今天做祖国的好学生,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青春不息,奋斗不止。”誓言在风中飘扬、在山中回荡,听到的是奋斗的力量。

“这个是你太爷爷那个年代,用来装筷子的筒子;这是那个年代村里唯一纯手工制作的木质饸烙机……”曹志民向参观的学生们,讲解着从村民那里淘来的“旧宝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姚斌对孩子们说:“那个时候生活艰难得很,你们从这些衣服中,都能找到答案,正是老一辈的顽强拼搏、省吃俭用,才让村庄延续至今。上面的每一块补丁,都有他们奋斗的痕迹。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他们。”

“新思想”与“旧时代”的碰撞,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图书室靠在怀旧室的旁边,一回头就能看见,在告诉前来参观的同学们,贫困和幸福只有一“书”之隔,转过身,拿起书本,努力地读下去,就能找到幸福的源泉。加油吧,北牛栏村的少年!

(2020年6月1日)

7月14日《河北农民报》1、2版


来源:河北农网
责任编辑:孟燕君

相关新闻

三农要闻

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民生热线 0311-67563577|  网站办公 0311-67562548

广告合作 0311-67563195|  订报垂询 0311-67562175

投稿邮箱:hbnw2020@163.com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

冀ICP备09047539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Copyright 2015-2020 jn.heb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

立即打开
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